茶毫來源于茶樹,為茶葉(鮮葉)背面表皮細胞向外突出的單細胞覆蓋物,茶樹為了適應環(huán)境,會縮小葉片,并在頂芽以及葉片上生出毫毛,制茶時根據(jù)工藝、需求不同,部分毫毛得到保留,制成成品茶后,毫毛披覆在茶葉表面,或者部分脫落,并最終形成茶毫。
茶葉為什么會有茶毫
中國首部植物類大型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第4集中是這樣解釋的:
茶樹為了適應溫帶環(huán)境,縮小葉片,并在最脆弱的頂芽上生出白毫,這些白毛具有一定的儲溫作用,可以保護頂芽免受凍害。
其實,道理和很多毛茸茸的動物類似,對維持體溫以適應寒冷的氣候因素有很大關(guān)系。
茶毫分布情況
茶毫也叫茸毛,在同一棵樹上,茸毛的分布以芽上最多,其次為幼葉,再次為嫩葉;
隨著葉片逐漸成熟,茸毛漸漸變得稀而短。
這就是“茸毛以芽最密”的由來,一般來說春季芽葉上的茸毛較多,而夏秋季較少。
茸毛主要著生在幼嫩芽葉的下表皮,內(nèi)含豐富的化學成分,其基部有能夠分泌芳香物質(zhì)的腺細胞,因此茸毛多的幼嫩芽葉,制出來的茶葉多具毫香。
茶葉茸毛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等成分,這會增進茶湯的香氣和滋味,鮮爽度也會更高。
從這個角度看,茸毛越多茶越好。
茸毛多是茶葉細嫩、品質(zhì)優(yōu)良的標志之一。
例如,白毫銀針獨有的茸毛會凸現(xiàn)其毫香,而碧螺春的茸毛則會突出茶葉的鮮爽滋味。
為什么有些茶葉沒有茶毫
茶毫多生長于嫩芽之上,隨著茶葉的成長會漸漸脫落。
并非所有的茶都會選擇嫩芽,比如烏龍茶、普洱茶、黑茶在采摘制做時,要求采摘開面葉為料,大多較為粗老,太嫩了反而做不出來這等風味。
有些茶經(jīng)過了比較復雜的工藝,比如揉捻、茶青,在這個過程中,茶毫會脫落、散失。
如烏龍茶、大紅袍、肉桂等武夷巖茶,是幾乎看不到茶毫的。
所以,不同的茶葉要求不同,因此有的有毫毛,有的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