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其自然和風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思考日本的文化和藝術(shù)時,也不能與四季分明的風土割裂開來。在溫暖的氣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饋贈成長起來的日本文化,在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
抹茶伴隨著異國文化一同來到日本,開啟了以喝茶聚會為中心的新的美學世界。
不久,便出現(xiàn)了四疊半大小的狹小茶室。茶室配有被稱作“露地”的通道和庭園,客人經(jīng)過“露地”,洗手,漱口,然后進入茶室。早期的茶室并不建在深山之中,也不在寬敞的庭園里面。
室町時代后期,“市中山居”的說法風靡一時。人們雖然身居鬧市,卻想尋求一種居住在山中的脫俗境界,茶室也因此應運而生。
茶室是茶湯愛好者策劃、設計并建造出來的。室內(nèi)面積、屋頂及出入口的高低、窗戶的大小和朝向、采光方式、柱子等部件的選材用料、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人們對這些結(jié)構(gòu)之美的要求越來越高。
茶室的變化,也為茶室內(nèi)使用的道具帶來了很大影響。
茶湯經(jīng)常被比作戲劇。主人在點茶位置點茶,客人在一旁觀看,這的確同戲劇和舞蹈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和戲劇的不同之處在于,只有客人參加進來,茶湯才得以成立。而在戲劇和演劇中,客人的態(tài)度并不那么重要無論是翻一翻劇本,還是打個瞌睡,都不會對舞臺上的表演帶來任何影響。茶湯則是由點茶招待的主人與品茶的客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世界,主人與客人的人際關(guān)系是其根本。
茶湯的藝術(shù)在不斷嘗試中逐漸得到升華。古人尤為重視“客組”,即誰為主誰為客、客人與客人之間如何搭配等問題。如果不能實現(xiàn)客人間心靈的融合,便無法與主人心性相通。
器物鑒賞也是同樣的道理。和觀賞陳列在美術(shù)館的藝術(shù)作品不同,品茶時雖然身在美的世界中,但也需要和人打交道。坐在壁龕前欣賞掛軸,茶人稱此為“瞻仰”不僅是欣賞和評價,更是懷著對作者的尊敬之情,體會掛軸的內(nèi)容,和掛軸主人同樣的心情去鑒賞。
室町時代末期,人們開始將茶湯稱為“茶道”。所謂“道”,既是指引人們到達目的地的道路,也是一種方法和過程。因為走的是規(guī)定好的路,所以具有普遍性。本書書名中用的不是“茶”而是“茶道”,想要表達的是,不僅要追求飲茶的藝術(shù)性,更要弄清楚先人追求美和精神世界的歷程。
成書于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品茶傳書《山上宗二記》,對“客人所行之事”有如下描寫:
第一,縱平日熟識,然展示茶具或開啟新茶罐時毋庸贅言,縱使日常品茶,進入露地之時,亦應心懷“一生僅此一會”之意,敬畏主人,行公事之儀,忌閑聊雜談。
由此可以看出,飲茶已經(jīng)從單純的喝茶品味,向著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化方向發(fā)展了。
當時茶湯的慣例是,客人要邀請主人作為下次茶會的客人。每次茶會,主人要陳設坐席,搭配茶具,而且要以特定的目的或主題來布置。除庭園、茶室、以壁龕書畫為主的室內(nèi)裝飾、花卉以及花器外,還有飲茶所需的所有茶具、茶室、懷石料理、糕點,甚至周邊環(huán)境,都要進行周全的考慮和布置。堪稱是一場藝術(shù)性的創(chuàng)作活動。
室町后期的茶人們,稱茶會為“一生僅此一次之會”,其構(gòu)成要素中,不僅包含了上述創(chuàng)作的努力,還有茶湯“僅此一次”的精神。一方面是主人的苦心和努力,從另一個角度看,當自己作為客人受邀參加茶湯時,主客之間還能互相啟發(fā)。這不僅完善了茶湯,更為建筑、工藝和飲食帶來了莫大的影響。
江戶時代初期,人們將茶湯的心得總結(jié)為“謹”“敬”“清”“寂”,因為主人和客人知道,只有體會了其內(nèi)在精神,才有可能進入純粹的茶湯世界。
人們尊重舶來的優(yōu)秀工藝品,培養(yǎng)了對美的鑒賞力,并最終將乍看粗糙的器物和工藝品作為茶器來使用。這是因為他們充分理解了古典美,知道二者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并發(fā)掘出了亙古不變的真實美。在追求內(nèi)在精神并將其不斷深化的時代,高超的技藝能發(fā)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大多源于茶人的審美意識和引導。
另一方面,有的時代喜好優(yōu)美情調(diào),茶湯也曾一度窮奢極欲,拘泥于所謂禮儀,背離了造型美的本質(zhì)。但所幸的是,我們可以通過諸多流傳下來的工藝品和茶器,探求往昔的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