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平日里泡茶過程中,白瓷、紫砂等是我們常見的茶器材質(zhì),還有很多材質(zhì)的茶器我們很多少見到,比如銀器、錫器等,這些是我們知道卻不常見的茶具。茶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發(fā)展并有所記錄的呢?本文作者和差偶們分享茶器的一些相關(guān)知識。
日常品茶,水母器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配備齊全、裝飾精美的茶器不但方便人們品茗,而且匠心獨具的工藝還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不同時代,茶器之所以形態(tài)各異,蓋因茶葉加工制作方法不同、茶具材質(zhì)不同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
最早關(guān)于茶器的記載,是杜育寫的《荈賦》?!肚F賦》是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杜育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翻譯為今文,即是烹茶所用之水當為清凈流泉,所用茶具,無論精粗,都采用溫州一帶所產(chǎn)之陶。
陶土作為茶器自古有之。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了多件茶器,包括許多煮茶用具,其中就有風爐。風爐用銅或鐵鑄成,像鼎的樣子。在古代,有腳的器皿稱為鼎,風爐的樣子就與鼎相似。風爐壁厚三分,爐口上的邊緣九分,爐多出的六分向內(nèi),其下虛空,抹以泥土。
陸羽是唐代人。《茶經(jīng)》關(guān)于煮茶用具的記載,說明了早在唐代,人們對茶器已有講究。上世紀80年代,在陜西西安法門寺地宮出土過一套精美的鎏金銀茶具,是我國目前所知時間最早、組合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成套茶具。這組包括了從茶葉的貯存、烘烤、研磨、羅篩、烹煮到飲用過程所用器具,有茶籠、茶碾、茶羅子、茶爐、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調(diào)料盛器等,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茶具已非常接近了。
到了宋代,人們對茶具的講究,依據(jù)品茶需要,進入了一個高峰。范仲淹的“黃金碾畔綠法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說的就是茶具與茶之美。如果茶葉好而茶具差,品飲時就會情趣韻味大減,故古人說:“茶瓶用瓦,如乘跛馬?!辈杵鞣从沉巳藗兊膭?chuàng)造智慧,技藝情趣。品茶,沒了好的茶具,茶韻就缺了一半。其中,“碧玉甌”即是玉碗,也就是瓷碗。宋代以前,最好的瓷器產(chǎn)自邢臺,宋以后,浙江紹興一帶的瓷器超越了邢臺瓷器。
宋代斗茶興盛,最流行的茶具是建盞。斗茶時,講究品鑒茶色,即茶與茶湯融合形成的茶沫顏色,因匹配黑色的建盞最為相宜,是故,盛極一時。出現(xiàn)了因窯變天目、鷓鴣等至今為人們所喜愛的兔毫盞。
茶具之演變,有一整套的傳承。其中,水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水壺由此在中國茶道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唐代茶圣陸羽《茶經(jīng)》說:“以生鐵為之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彼位兆谮w佶在《大觀茶論》里說:“瓶宜金銀”。許次紓在《茶疏》中說“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由此可見,古人對于煮水之器皿是推崇使用銀壺的。
事實上,燒水、泡茶用具“首金次銀再錫,后瓷陶再銅再鐵”的提法至今仍然適用。目前,燒水水壺形制大同小異,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沖泡茶葉的需要,容量大多在700到1000毫升。金器用18K的已經(jīng)很好,銀器茶具由于其最為潔凈、材質(zhì)密度大,且能凈化水質(zhì),用之沖泡茶葉不會影響茶味,成為了沏茶器具的首選。
錫僅次于銀,具有吸收不純物質(zhì)的功效。以前在水質(zhì)不好的地方,人們會把錫板放在井里凈化水質(zhì),純錫制品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因此,錫器茶具用來沏茶也是極好的。
至于鐵器、銅器茶具,若不是天天使用,則不值得提倡。因為鐵、銅若不常常使用,產(chǎn)生紅斑綠銹的幾率很大。
時下,人們崇尚紫砂茶具,然而實際上,紫砂密度低,水受熱紫砂融入其中,沏茶易致茶味變化。
從保持茶味來說,茶器選擇首銀,次錫、瓷、紫砂、陶土。這幾種材質(zhì)的茶具由優(yōu)及劣,有密度從大到小的規(guī)律。茶器密度大,材質(zhì)不易溶于水,意味著保持茶味的能力更強。從這個角度說,瓷器茶具之所以優(yōu)于紫砂,蓋因其密度大,易于保持茶味。而陶土次于紫砂,則因陶土密度低,沏茶易串味。
如今,專家審評茶葉多用瓷器茶具,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其成本低于銀、錫,二是保持茶味能力優(yōu)于紫砂、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