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表皮像發(fā)霉主要有兩種狀態(tài),一、小青柑存放不當,導致茶葉變質,變質的小青柑,其形狀易改變,且質地柔軟,有淡黃色、褐黃等霉狀物,且味道刺鼻,顯著的霉味,二、小青柑表皮掛“白霜”,不是發(fā)霉腐爛,白霜是柑橘揮發(fā)油結晶物,是判斷柑果質量的依據之一。
小青柑白霜有何特征
其實白毛毛不是發(fā)霉,是小青柑表皮掛“白霜”。小青柑表面的“白霜”不是微生物,也不是發(fā)霉腐爛,而是柑橘揮發(fā)油結晶物,研究證明其主要成分為D-檸檬烯。
“白霜”其實是柑皮經過生曬或低溫烘干后,在存放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柑油形成的結晶。這個結晶跟我們平時愛吃的柿餅,話梅,地瓜干等果肉形成的白霜機理類似。
與“果霜”的叫法不同,在陳皮之鄉(xiāng)新會,小青柑的“白霜”被稱之為“腦晶”或“柑油晶”。
“白霜”是判斷干果品質的一個重要標準,“白霜”的主要成分是檸檬烯,為揮發(fā)油析出物。屬單萜類化合物,無色油狀液體,有類似檸檬的香味。
小青柑或柑普茶上白霜形成的原因
“白霜”的形成跟柑皮的生長環(huán)境、柑皮的厚薄、生長階段氣候以及柑油含量及加工工藝和存放等因素都有關系。
1、產區(qū)
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新會核心產區(qū)的青皮才會有“白霜”的現象,而越是核心產區(qū)的柑果,柑皮上的油包越多,起的“白霜”也就越多。
2、工藝
想要產生“白霜”,必須要保證小青柑表面油囊的活性,小青柑的油囊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產生“白霜”,小青柑的價值也隨之降低。如果想保證油囊的活性及完整性,只能通過反復日曬和低溫長時間烘焙的工藝,小青柑表面才會析出“白霜”。
3、存放
密封且適宜的保存環(huán)境,經過長時間存儲,這些物質慢慢析出至柑皮表面,氧化后成白色物質,為“白霜”。
發(fā)霉的小青柑有何特征
1、看
發(fā)霉的小青柑色澤呈淡黃色、褐黃、墨綠色的。
2、聞
發(fā)霉的小青柑,聞起來有一股霉味,是一種讓人感覺非常不適的雜陳異味。
3、摸
白霜是不容易脫落的,而那些霉菌的話是很容易脫落的;發(fā)霉的柑果,受到霉菌的侵蝕,很容易發(fā)生變形腐爛的。
4、喝
發(fā)霉的柑普茶,則滋味苦澀,沉悶,難以下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