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核心靈魂是“和”。
它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其涵義是:世界萬物都是由陰陽組成,只有陰陽協(xié)調(diào),才能保全普利萬物。
我國的佛、道、儒各家都有其自己的茶道流派,從表面上看,他們各自的價值取向皆有差別。
佛教重視明心見性;道家講求無為而治,避世超生,空靈虛靜;儒家提倡中庸之道,積極入世,以茶勵志,認為無過亦無及的“和”才能恰到好處。
由此來看,三家表面上追求的各有不同,其本質(zhì)卻都以“和”為貴。
世界雖大,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短,矛盾也因此而生。
解決這些矛盾的辦法,并不能像有些人想的那樣,“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而是應該以和處之。
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
在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中,主張?zhí)烊撕弦?,五行協(xié)調(diào),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無休無盡,破壞平衡。水火本來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相容相濟。
這種“和”的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在茶道之中。
采茶的時候,雨天不可采摘,陰天不可采摘,晴天方可采摘;制茶過程中,焙火不能過高,不能過低,而一定要恰到好處。
泡茶時,投茶量要適中,投多則茶苦,投少則茶淡;分茶時,要用公道杯給每位客人分茶,這樣茶湯才會均勻,不能有所偏袒……
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一個“和”字,可以說,“和”是茶道的核心靈魂。
除了現(xiàn)代茶道中“和”的體現(xiàn),古時的茶人也講求一個“和”字。
茶圣陸羽無論從形式、器物方面都體現(xiàn)出“和”的特點。
他所作的煮茶風爐,形狀像古鼎一樣,整個用《周易》思想為指導。而《周易》被儒家稱為“五經(jīng)之首”。
除用易學象數(shù)原理嚴格定其尺寸、外形,風爐主要運用了《易經(jīng)》中三個卦象:坎、離、巽,以此說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諧的原理。
坎在八卦中代表了水;巽[xùn]在八卦中代表著風;離在八卦中寓意著火。
因而,陸羽曾這樣解釋道,“風能興火,火能煮水”。水與火看似對立,實際卻相輔相成,最終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
人們品茶的過程,也講求一個“和”字。
飲茶可以更多地自省、清醒地看自己,也清醒地對待別人,各自內(nèi)省的結(jié)果,是加強彼此理解,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紛爭。
因而,當儒家把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引入中國茶道時,他們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
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以開茶宴聚會的原因所在:
過年過節(jié),各單位舉行“茶話會”,用來表示團結(jié);客來敬茶可表示主人的友好與尊重。
我們經(jīng)常見到酗酒斗毆的,卻極少見到茶人喝茶之后打架的,看起來,茶道中的“和”字的確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
據(jù)說,英國議員開會的時侯,怕彼此吵起來,特意準備茶作為飲品,以改善氣氛,這大概也是中國茶道精神的延伸。
此時的世界充滿了喧囂與吵鬧,無論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還是對整個世界而言,還是清醒、平和一些比較好。
于是,茶便成為了安定氣氛,穩(wěn)定情緒的一劑良藥。
中國的茶道也許會喚起更多人類善良的本性,也許會讓世間的紛紜更少一些,由此可見,茶道的核心靈魂的確非“和”字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