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古名荊溪,唐時叫陽羨,至宋時才改為宜興。唐時,附近顧渚山所產(chǎn)的紫徇茶,因陸羽之品評,御史大夫李棲筠的進貢而成貢茶后,造成市鎮(zhèn)的繁榮。明時,因散茶的流行,出現(xiàn)了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小壺,更使宜興的聲名,繼貢茶之后再度鵲起,這是任何地方所未曾有的。
宜興產(chǎn)土,質(zhì)地細膩堅致,燒出來的器物為其他陶窯所不及,不但用在制壺,其他如瓦罐、花瓶、器皿、人物花鳥,無不具備,而且顏色五彩繽紛,有紅、紫、白、和多種,由于器物之著名,傳說附會即生,清代文人吳千在《陽羨名陶錄》中就曾述說宜興土的發(fā)現(xiàn),是由于云游四方和尚的指引,才挖掘而發(fā)現(xiàn),做成之壺,也因而極珍貴。
陶器與茶事的結合。宜興制壺,應不止起于明朝正德年,而以白正德年后才大盛比較合理,任何文化之形成,都是經(jīng)過長久浸淫而不是成于傳說或一夜之間。只不過至明時,因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壺泡之流行,以及文造,才開創(chuàng)其不朽的地位。
根據(jù)明人周伯高對宜興砂壺的考證心得,說宜興壺的珍貴,不僅在于制造,更在其原料。塑壺之土,并不是山坡山麓,俯拾可得,而必須如挖煤礦般,深入山腹或地底。從香港藝術節(jié)所展示的宜興陶的資料顯示,挖泥之車以及滿身泥土的挖泥工人,印證其所言不虛;陶土挖出,靜置,才能制造。然而泥的探測技巧,泥的儲量多寡,工人挖掘的辛苦,已為壺器奠定了名貴的基礎。
文人雅士寄情于壺。宜興壺的制造,系用捏筑或片接的傳統(tǒng)技藝。所造之器物,厚薄、高低,均能隨心所欲,所以不管是名器的模仿、雅物的塑就,都達臻境。由先天質(zhì)地配合后天的技術,更由于文人雅士之參與,在壺身銘詩刻詞,指定形式,或創(chuàng)新格局,使宜興制陶成為名公巨子、騷人墨客重資收購的對象。其與一般玩器最大不同之處,更在于與茶結合,融入生活,成為實用兼寄情之器具,是任何其他不動聲色的器具無法望其項背的。
也許就是因為上述的原因,宜興壺的身世才會形成傳說,變得撲朔迷離,難以考據(jù)。根據(jù)最普遍的說法,第一個宜興砂壺是一位金沙寺老僧人所研制,以后有供春者,是明四川參政吳臥山之家僮,隨侍主人至金沙寺讀書,因而學習老僧技藝,融入自己心得,作品供春壺,傳世不多,萬金難求。
自供春開山后,時大彬繼其衣缽,以后名家輩出,各有特色,四大天王、三大國物等,都是在陶藝有特殊成就,后人給予的尊稱,其作品形制的演變,依專家的研究,舍去草創(chuàng)期不說大略可分成四期。
第一期的代表人物為時大彬、李仲芳及徐友泉。時間大約在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時大彬是將大壺及高身壺改為小壺的第一人。徐友泉則以善于臨摹實物而聞名。世所聞名的孟臣,是這一時期末才成名的。此一時期之制壺以節(jié)紋為特點。
第二期約在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末。這一期之藝術家,以陳鳴遠最著名,自然形成其制作主流。后來因為外表流行釉彩、貼畫,所以都以幾何形之方、圓為時尚。在本期末,小現(xiàn)了逸公壺,與孟臣遙相抗禮。孟臣渾機精巧,逸公則以工巧見長,渾機不足。
第三期包括了十九世紀,其特色是文人與陶工相結合。陳曼生身為領導潮流者,以銘刻為時尚,尤以幾何形之變化在此時期最多,始以“思亭壺”的出現(xiàn),非常獨特。
第四期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宜興壺這時期大量生產(chǎn),精品漸少,直至二十世紀初宜興壺參加國際博覽會獲獎后,才再刺激生產(chǎn),流行復古。
從宜興壺之回春,中國茶具的精美,世上無與倫比。假如自金沙僧后迄今,其間不遭外人侵略,不囊括戰(zhàn)火頻繁的摧殘,中國的茶具,由祖先們的使用珍藏,流傳至今,數(shù)量必定不少。據(jù)說傳言中的精品,在外國的博物館中收藏極多,而國內(nèi)卻無法目睹。對于宜興陶器的愛好者,這是極痛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