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母樹有6棵,分別為雀舌、北斗、奇丹三個品種,皆分布在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而九龍窠是一條受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發(fā)育的深長谷地,谷地深切,兩側長條狀單面山高聳,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獨特性,經特定工藝制成大紅袍亦具有顯著的巖骨花香特色。
1980年,建九龍窠名叢圃時,新植5號、6號。5號是從1號扦插而來,6號是從2號扦插而來。所以,6棵母樹是4個品種:1和5是同一個品種;2和6是同一個品種;3是一個品種;4不是誰人所種,是一個品種。
2006年起,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停采留養(yǎng)母樹大紅袍,從此不再用這6株樹生產制作茶葉,大紅袍母樹茶葉已成絕品。
純種大紅袍
目前武夷山大面積種植的,所謂“純種大紅拼”,是間接來自于1985年福建省茶科所陳德華帶回來的5棵茶苗。
1985年,陳德華托私人關系,帶走了5株大紅袍茶苗,栽種在武夷山茶葉研究所御茶園中。
歷經多年,繁殖了無數后代,散落在武夷山各地,每個都說自己是“純種大紅袍”,是母樹無性繁殖的后代。
母樹都不是一個品種,后代和后代的后代們,到底誰是純種大紅袍?
2009年,福建農林大學挑選了一些后代做了基因鑒定:
2號無性繁殖后代品性最優(yōu),認定為大紅袍正本。
北斗與大紅袍并非同種。
奇丹與大紅袍為同種。
也就是說,2號株的無性繁殖后代,才能算作純種大紅袍。奇丹就是純種大紅袍,茶種一樣名字不一樣。
商品大紅袍
陳德華帶回武夷山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科所)的5株大紅袍長得很好,很快就有了收獲。
陳德華制作了幾斤成品茶,掛著茶科所的牌子,出現在香港茶葉市場上。結果,一搶而光。
但是,純種大紅袍剛剛開始試種,產量有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陳德華開始研究拼配方案。
他用御茶園純種大紅袍與數種武夷巖茶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邀請專家品嘗,結果滋味與純種大紅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就是茶科所的商品大紅袍。
如今連小作坊也生產商品大紅袍,從幾十元到幾萬元一斤的大紅袍都有。但是,茶科所的商品大紅袍無疑是最經典和最有代表性的。
1990年,茶學家陳椽(近代茶學家,著有《茶業(yè)通史》、《制茶全書》)為茶科所商品大紅袍題寫了商標:一片樹葉上,“大紅袍”三字,落款為八三茶人陳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