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記憶
作者 韓星童 王姝
一杯用中式茶杯盛裝的咖啡,拉花加以點綴,中西元素合二為一,也是香港本身中西合璧的隱喻。
做過六年咖啡師的崔子康(Tommy)將自己第一間咖啡廳半路咖啡(halfwaycoffee)開在上環(huán)摩羅街附近,兩邊盡是古董店和手工藝鋪頭。
店鋪前后門被打通,像一條幽靜老巷,裝飾以懷舊擺設,中學時代的木制長椅、收銀用的銻煲(舊時街市主人盛裝錢幣的容器)、白色吊扇,還有飛機降落九龍城的舊相片,這些都是崔子康的收藏。
“這里像是另一個空間,而我在這里做著記憶流傳的事?!鄙谏蟼€世紀九十年代的崔子康卻對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充滿想像,也頗有感情。
在所有收藏品中,崔子康最得意的還是放置店里的300多個中式茶杯。他喜歡端詳每只杯不同的紋理和耳柄,也想將收藏品與更多人分享,用中式茶杯沖咖啡的靈感便由此而生。
當被問及最喜歡的茶杯,他從一排雕花精致顏色艶麗的杯子中,拿起一只個頭最小、簡單青花圖案的景德鎮(zhèn)米通。他用拇指輕輕撫摸耳柄,告訴記者,只有這只杯的耳柄最具中國風,優(yōu)雅又大氣。再將米通放至燈下,柔和光線瞬間照亮杯壁雕鏤出的半透明亮孔“玲瓏眼”,杯體優(yōu)美通透。
汪小姐是來自上海的客人,在社交軟件得知這間咖啡廳后特意前來,一杯咖啡的功夫,她已仿佛透過墻上的照片、店內的家具和手中茶杯看到了從前的香港,“跟我原來印象里的繁華卻有點不近人情的香港全然不同?!?/p>
而咖啡廳的常客黃先生則生長于香港。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外婆家用的就是這樣的茶杯,每次來這里都會勾起一些回憶。
為尋集舊式茶杯,崔子康總是四處奔走,從深水埗到油麻地,甚至有時需飛往北京、上海和景德鎮(zhèn)。他坦言,市場上這類有年代感的茶杯已越來越難得,花費一年半載才尋到一只也屬常事。
買杯過程也是與人交流的過程,崔子康記得有一回一家古董店店主見他年紀不大就喜歡這些舊物,覺得難得,不愿收他的錢,還邀他進店喝茶聊天。
對人文情懷極其看重的崔子康,將即將開業(yè)的第二間咖啡廳依然選址摩羅街一帶。
崔子康與附近店鋪店主都是朋友,他常去一街之隔的百年老店源興香料公司為茶選購配料,對面幸福玩具店的輝哥有時會在午后播放音樂與街坊共享,而店內洗手池則出自街口生鐵鋪的明哥之手。而若有街坊做運動路過半路咖啡,也可進店免費喝水。
崔子康也將這種社區(qū)人情融入咖啡廳運營之中,比起生意經營,他更看重社區(qū)服務功能。他試圖將這里打造成別致的藝術空間,為香港文化保育出一份力。
坐在店里那面手寫香港歷史的墻前,崔子康追憶學生時代常在放學途中經油麻地去“尋寶”。他留意到那種有街坊架桌在路邊打麻雀,不遠處亦有叮叮車駛過的情景,是與現今摩天大樓間快步穿梭的人潮全然不同的情調。
他著迷那個久遠的年代,執(zhí)意于在這繁華都市里留住那些日漸模糊的遺影。他把那些記憶深處電車的叮叮聲、九龍城上空的飛機、街邊??康娜肆?,以及街坊間彼此幫襯的人情味,皆稱作“香港情懷”。
日后如有機會,崔子康還想將咖啡廳開到北京和上海,與當地特色文化相結合,打造成文化藝術空間。以這樣的方式,令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仿佛穿越時空重新回到現代,這是他目前想做的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