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是在唐代發(fā)展起來的,并由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中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之句,出現了“茶道”一詞。這說明唐時茶道已在王公貴族中廣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而中國茶藝最終形成的標志是陸羽所著《茶經》的問世。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人,生活在中唐時期。陸羽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并擅長品茗。在走訪各地考察茶葉的過程中,陸羽常常獨行山野,杖擊林木,開辟道路,一邊誦經吟詩,一邊采茶覓泉,評茶品水。后來他放棄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文人之路,拒絕就職,甘心做“野人”,一心事茶,這才著成《茶經》,被后人尊稱為茶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