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銀針歷史
君山銀針始于唐代,清朝時被列為“貢茶”。據(jù)《巴陵縣志》記載:“君山產(chǎn)茶嫩綠似蓮心?!薄熬截暡枳郧迨?,每歲貢十八斤?!薄肮扔辍鼻?,知縣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茶”。又據(jù)《湖南省新通志》記載:“君山茶色味似龍井,葉微寬而綠過之?!惫湃诵稳荽瞬枞纭鞍足y盤里一青螺”。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凹獠琛比绮鑴Γ酌兹?,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白毫如羽,芽身金黃發(fā)亮,著淡黃色茸毫,葉底肥厚勻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變其味。沖泡后,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傳說
君山銀針原名白鶴茶。據(jù)傳初唐時,有一位名叫白鶴真人的云游道士從海外仙山歸來,隨身帶了八株神仙賜予的茶苗,將它種在君山島上。后來,他修起了巍峨壯觀的白鶴寺,又挖了一口白鶴井。白鶴真人取白鶴井水沖泡仙茶,只見杯中一股白氣裊裊上升,水氣中一只白鶴沖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鶴茶”。又因為此茶顏色金黃,形似黃雀的翎毛,所以別名“黃翎毛”。后來,此茶傳到長安,深得天子寵愛,遂將白鶴茶與白鶴井水定為貢品。
有一年進貢時,船過長江,由于風(fēng)浪顛簸把隨船帶來的白鶴井水給潑掉了。押船的州官嚇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魚目混珠。運到長安后,皇帝泡茶,只見茶葉上下浮沉卻不見白鶴沖天,心中納悶,隨口說道:“白鶴居然死了”!豈料金口一開,即為玉言,從此白鶴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鶴真人也不知所蹤。但是白鶴茶卻流傳下來,即是今天的君山銀針茶。
茶詩為證
汲君山柳毅水試茶于岳陽樓下(三首)
譚元春
湖中山一點,山上復(fù)清泉。
泉熟湖光定,甌香明月天。
臨湖不飲湖,愛汲柳家井。
茶照上樓人,君山破湖影。
不風(fēng)亦不云,靜瓷擎月色。
巴丘夜望深,終古涵消息。
其他傳說:君山銀針原名白鶴茶。據(jù)傳初唐時,有一位名叫白鶴真人的云游道士從海外仙山歸來,隨身帶了八株神仙賜予的茶苗,將它種在君山島上。后來,他修起了巍峨壯觀的白鶴寺,又挖了一口白鶴井。白鶴真人取白鶴井水沖泡仙茶,只見杯中一股白氣裊裊上升,水氣中一只白鶴沖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鶴茶”。又因為此茶顏色金黃,形似黃雀的翎毛,所以別名“黃翎毛”。后來,此茶傳到長安,深得天子寵愛,遂將白鶴茶與白鶴井水定為貢品。
有一年進貢時,船過長江,由于風(fēng)浪顛簸把隨船帶來的白鶴井水給潑掉了。押船的州官嚇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魚目混珠。運到長安后,皇帝泡茶,只見茶葉上下浮沉卻不見白鶴沖天,心中納悶,隨口說道:“白鶴居然死了”!豈料金口一開,即為玉言,從此白鶴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鶴真人也不知所蹤。但是白鶴茶卻流傳下來,即是今天的君山銀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