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傳宋徽宗十八學(xué)士圖卷(局部)
接上文宋代繼承了唐代的茶制和茶風(fēng),又發(fā)展出了自己的變化。其中,和唐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宋代發(fā)展出了“點茶”。
同樣是喝碾好的茶末,在“打茶”(攪拌茶末)這一步,唐代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燒著水的茶鍑中,在茶鍑?yán)飻嚢?,再把攪好的茶舀入茶碗?/p>
到了宋代,變成直接在茶碗里攪拌茶末不是投入茶鍑中,而是事先放在茶碗內(nèi),向茶碗內(nèi)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或茶筅在碗內(nèi)攪拌,最終成為一碗待飲用的茶。
這種喝茶法稱之為“點茶”,“點”,就是注水的意思。因此,從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為寬口,約15公分,碗身較淺,因為是從茶鍑?yán)锩姘褦嚢韬玫牟柚苯右ㄟ^來??墒堑搅怂未?,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因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湯在攪拌的過程中溢出來。
圖為:左為宋代茶碗,右為唐代茶碗
正是因為有了“點茶”法,在此基礎(chǔ)上,北宋中期以后興起了“斗茶”?!岸凡琛倍返闹饕褪屈c茶時“點”的水平。就像我們今人打雞蛋一樣,用力擊打蛋液,會在蛋液表面形成一層泡沫?!包c茶”的時候,用力擊拂茶湯,同樣會在茶湯表面形成一層茶沫,宋人稱之為“湯花”。擊拂茶湯的時機(jī)、力度和手法,都會影響這層湯花的形狀和密度。
圖為:京都建仁寺“四頭茶會”上的點茶
斗茶時,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叫做“咬盞”,指的是茶沫湯花在茶湯表面形成均勻一層,覆蓋整碗茶湯,和碗壁不分離。如果湯花不能覆蓋盞面,現(xiàn)出茶湯,斗茶便落了下乘,宋人稱之為“云腳散”“水腳散”。蘇東坡曾經(jīng)寫詩道,“水腳一線爭誰先”,描繪的就是斗茶的場景,看誰的茶末湯花“咬盞”的時間長,能堅持更久。
圖為:左為咬盞,右為“云腳散”“水腳散”
北宋時期,“斗茶”曾經(jīng)風(fēng)行一時,成為一項人人熱衷的狂熱賽事。范仲淹寫了一首《斗茶歌》,膾炙人口,里面講到,斗茶斗勝者,可“贏得珠璣滿斗歸”?!岸凡琛钡氖⑿?,也影響了人們對茶碗的審美。
陸羽《茶經(jīng)》里面講到,青瓷類冰,白瓷類雪,是所謂“冰瓷雪碗”。在宋代,平時喝茶時,仍然沿繼唐代,使用“冰瓷雪碗”。然而,斗茶的時候,講究茶色以白為貴,所以要使用黑釉茶碗,因為深色的釉色能夠充分地襯托茶色。
圖為:建窯黑釉兔毫茶盞(北宋)
圖為:建窯黑釉鷓鴣紋茶盞(宋)
因此,黑釉茶碗也就是日本人說的天目茶碗在宋代大大流行起來。其中,建窯紫盞又最受推崇,并發(fā)展出一套講究“兔毫”“鷓鴣”、油滴、曜變的體系。
圖為:建窯黑釉窯變(曜變)斑紋茶盞(宋)
圖為:建窯黑釉鷓鴣(油滴)斑紋茶碗(宋)
這種審美偏好以及宋代的“點茶”法,后來流傳到日本,極大地影響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fā)展??梢哉f,日本的末(抹)茶道和煎茶道,繼承的正是唐宋時期的飲茶傳統(tǒng)。
圖為:日本明治時代煎茶提籃茶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