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喝茶,陸羽創(chuàng)煎茶法,從此茶湯里再喝不到蔥姜蒜、陳皮薄荷了;隨著煎茶、點茶、泡茶等各種泡茶方式出現(xiàn),中國人又發(fā)明了許多專屬茶器。
而從茶傳入西方以來,西方人也在茶上費了一番心思。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雅致,西方發(fā)明的這些物件更為現(xiàn)代。
按點工作的茶婆子
茶婆子是西方茶最典型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種自動煮茶機在1902年被一個嗜茶的軍械工人發(fā)明出來。
曾紅極一時,巔峰時,全英國多到200萬臺。到現(xiàn)在,仍可在英國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場所找到。
1936年茶婆子
茶婆子的工作原理
睡前把金屬罐裝滿水,把茶包放進瓷茶壺,設定鬧鐘
到了設定時間,加熱器自動啟動,開始加熱
水蒸氣的壓力將金屬罐的水壓到瓷茶壺,平臺傾斜,電流自動切斷,茶便泡好了
西方的茶鏟與中國茶藝六君子的茶鏟略有不同,西方的茶鏟不僅是舀茶的工具,還是計量的工具一勺茶代表一個人的用量。
茶鏟四只,從左至右依次為:
1875年J.W.&C.制作的維多利亞時期貝殼狀茶鏟
1791年喬治三世時期JohnBeldon制作的茶鏟
1801年茶鏟
1806年茶鏟
割舍不掉的茶濾
茶濾是內(nèi)置茶濾的前身,也是后來蛋狀茶濾的前身。
西方人喝茶不像中國人喜單泡,他們喜一股腦沖泡。溫壺之后放入茶葉直接泡五分鐘,再把茶濾放在茶杯上濾掉茶渣。
收放自如的茶桌
茶桌是一種比餐桌略低略小的桌子,彈性很大,可以小到放一人份的茶具一套,也可以大到可以圍坐六七個人的程度。
桌沿通常有略高于桌面的鑲邊,防止茶具滑落,后來的茶盤設計也基于此。
有錢人才有的茶暖
茶暖出現(xiàn)在19世紀。
那時,除了下午茶時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早餐和整個下午都喝茶,甚至代替了原來在英國早餐桌上的啤酒和麥酒。
茶暖從最開始的出現(xiàn)就帶有很強烈的有錢人群的色彩大量刺繡、編織、拼接等耗費時間的工藝,只有很多空余時間的人才能用做茶暖來消遣。
貴婦的專屬茶袍
這種茶袍流行于19世紀女性下午茶著裝,比睡袍精致,這都是貴婦們的專屬,19世紀普通人溫飽都是問題。
這也是貴族追求極致享茶的表現(xiàn)。
尷尬的骨瓷
骨瓷是世界上唯一由西方人發(fā)明的瓷種。其實,骨瓷是一種不太成功的仿制而成的意想不到的結果。
大約在十七世紀,景德鎮(zhèn)的薄胎瓷傳入歐洲,在歐洲價值連城。于是英國一發(fā)明家在陶土中加入動物骨粉,得到現(xiàn)在骨瓷。
為了胡子的帶沿茶杯
18世紀,西方人開始改良茶杯,為了能減少男士們胡須過多接觸茶湯,茶杯改良為杯口外延。
其實這種茶器我們當時也有,只是沒有傳過去而已。
仆人碰不得的茶箱
茶葉在兩三百年前的西方十分金貴,所以用來盛放茶葉的茶箱也小巧,并且和現(xiàn)在國人喜愛的愛馬仕手提包一樣,需要能擺出來炫耀。
因而在茶箱和茶罐的設計制作上,鑲嵌、雕刻、鏤空、水晶、貝殼、玳瑁、金銀等艱深工藝和稀有材料能用的都用上。
所有的茶罐都是放在茶箱里,所有茶箱都是帶鎖的,而鑰匙,則掌管在主人那里。如果有客人來訪,仆人把茶箱擺放在茶桌的正確位置上,由主人打開茶箱,泡茶獻給客人。
雖然這大多是十八、十九世紀的發(fā)明,但是不難看出,西方在茶方面的發(fā)明和中國的還是有些區(qū)別。
西方從那時候就已經(jīng)追求方便快捷的享茶方式,這種方式也是西方文化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