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儲備油料的重要角色,油菜籽實行臨儲政策已經有7年了。隨著東北大豆、新疆棉花先后開始實行目標價格制,油菜籽加入“目標價格機制大軍”的呼聲也不時響起。棉花大豆已經“目標價格制”了,油菜籽還遠嗎?
我國農產品保護性托市收儲政策已實行近十年,先后包括小麥、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白糖等品種,收儲政策通過設定國家收儲價,保證農民銷售農產品的最低價,保障其收入從而保護其種植積極性。但近年來宏觀經濟不景氣、國內外市場機制無法有效融合以及執(zhí)行中的亂象,令市場機制出現不同程度的扭曲,進而飽受指責。
2014年起,東北大豆、新疆棉花率先啟動目標價格制度的試點與推廣,成為農產品價格調控改革的先鋒,從第一個年度來看,執(zhí)行效果整體尚可,但也出現了市場價格下行、補貼執(zhí)行以及補貼額度效率等問題,目標價格機制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同樣作為收儲的農產品品種的菜籽,可能大家對于油菜花那美好的畫面都心存向往,但當專業(yè)人士透過美好的畫面探析油菜籽產業(yè)的時候,“一聲嘆息”足以形容當前面臨的狀況。
國家從2008年起實施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保護了農民利益和種植積極性,促進了油菜籽產業(yè)的發(fā)展。但政策實施帶來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需適時調整完善。卓創(chuàng)了解,2014年相關部門已經赴產區(qū)進行調查,并且市場傳聞將收儲改為直補。但出于眾多考慮,目標價格政策尚未展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菜籽繼續(xù)實行收儲政策,但政策的細節(jié)卻在眾多傳聞以及市場分歧下更加撲朔迷離。
參考棉花、大豆的目標機制,將油菜籽向目標價格政策轉變。由國家統(tǒng)一確定市場價格和目標價格,如果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按兩者的價差核定補貼額,由政府直接補貼給農民;如果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則補貼低收入群體,油脂企業(yè)可隨行就市開展經營。既可以直接補貼給農民,又可以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又可以減少國家財政壓力。
總體而言,目標價格機制沒有完善的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各項政策要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一前景足以給菜籽迎來目標價格機制注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