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xiāng)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山西省垣曲縣英言真北白鵝村農民楊紅斌包了三十畝地養(yǎng)蠶,盡管今年的價格比去年高了一些,但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多出來的利潤,都讓成本給吃掉了。

“蠶繭今年是20塊錢一斤,比去年高,去年是10到18塊5。相對來說還不是太好,現在人工費各方面都高,但是現在蠶繭的價格,還是太低。一張蠶,最高產量100斤的話才賣2000塊錢,一張蠶雇人的話就1200,還有這個肥料,除草,打藥。”
據統計,今年全國蠶繭產量大約為27.49萬噸,比上年略有下降,降幅約為百分之一。江蘇省蠶種管理所副所長許明芬介紹說,今年蠶繭產量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氣候原因造成的。
“主要原因還是氣候問題。早春云南廣東廣西貴州干旱,最近就是云南干旱很厲害;還有就是,今年三到四月份江蘇山東主產區(qū),受到了五到六次的晚霜危害,桑樹凍壞了;廣西的河池今年春蠶期時候,局部地區(qū)還發(fā)生了冰雹,把那個桑葉打爛掉了所以下降了。”
春蠶產量下降幅度不大,但價格卻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據中國紡織品進口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春繭陸續(xù)上市后,價格基本維持在40元/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漲10%。春繭收購價格堅挺,全國春繭平均價格幾乎到了歷史最高位。
對此,國家蠶桑產業(yè)體系產經研究室主任顧國達分析說,蠶繭價格維持高位有其合理性,一方面,養(yǎng)殖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抬高了價格;另一方面,國內市場需求的日益擴大,也推動了價格的上揚。
“這種高位也是合理的,要考慮生產的成本變化,也要考慮到供求關系的變化。最近這幾年農村里邊,青壯勞力參與這個生產的人數下降,勞動力成本比往年高了百分之二三十;供求關系的話,絲綢品牌推廣可以促進絲綢消費,國內絲綢消費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這也是支撐生絲價格走高的因素。”
顧國達指出,目前蠶繭價格已經處于歷年來的高位,盡管未來市場可能會微幅波動,但下調的空間并不大。
“因為價格高位的話有可能有波動,那么從供需市場價格來看未來這個小幅的下跌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但是下跌的空間是有限的,因為他生產成本啊,市場需求啊跟過去相比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勞動力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經成為影響整個蠶桑業(yè)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對此,許明芬指出,提高機械化和產業(yè)化程度,是降低成本的關鍵。
“我希望農民最好是走一個是機械化,就是專業(yè)化的養(yǎng)蠶;還有呢,要有規(guī)模化,規(guī)?;褪且夹g要配套,要跟品種要配套,要跟設施要配套,要跟機械要配套,能夠達到規(guī)模化;公司和農民進行搞合作社,建立長久的利益關系,這樣農民二次分配他那個價格要比市場上的價格要高的多,機械化、專業(yè)化、規(guī)?;彤a業(yè)化結合以后,能夠對我們這個行業(yè)能夠穩(wěn)定。”
顧國達也指出,盡管未來價格會有微幅波動,但基本會維持高位。養(yǎng)殖戶要對產業(yè)樹立信心,加強生產管理,獲取最大收益。
“生產對農民來講是非常好的一個產業(yè),價格的高低浮動是正常的,未來的這蠶桑生產還是比較好的,農民要對這個產業(yè)抱有信心;對這個產業(yè)的供求關系要有相對的了解,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注意這個蠶桑生產中對疫病的防治,注意風險,來增加我們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