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生長觀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對生命或長壽的思考是人類文明-項最具普遍意義的課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悠久而光輝的主題,道教的思想家和養(yǎng)生家們也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著長生不死的概念。老子在承認萬物產生的總根源“道”永恒的同時,也暗示了生命可以不死。
莊子則將一個“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逍遙之人作為重生惡死、追求生命之樹常青的旗幟,以此表達了對長壽思想的向往和追求。人們如何才能得道而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們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借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fā)生了原始的結合。西漢《食忌》中說:“苦茶,久食成仙?!碧蘸刖霸凇恫桎洝分兄赋觯骸安璨栎p身換骨,丹丘子黃君服之。”
可見,茶的輕身換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了解,飲茶與道教的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觀念也聯系到一起了。因此,一些道土為了達到長壽成仙的目的,視茶為甘露。因為道士飲茶,所以古書中經常有皇帝向得寵道士賜茶的記載。《太平廣記》中就寫到這樣一件事:開元中,道士申元之為玄宗寵幸,玄宗便“命宮嬪為申元之侍茶、藥”。《南部新書》亦記載:唐肅宗賜道士張志和奴、婢各一“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道士嗜茶,道士中也不乏優(yōu)秀的茶人,如唐代著名的道家茶人呂喦,這位咸通初考中進士的文人,后卻“浩然發(fā)棲隱之志,攜家歸終南,自放跡江湖”,被人們傳為八仙之一。呂洞賓能詩善飲、嗜茶,曾著有《大云寺茶詩》,盛贊僧人的制茶工藝。詩的最后兩句“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茶為喻,自許清高,寧做山人不做朝士。由此詩我們不難窺見他對茶的鐘愛。此外,道士張志和和女道士李季蘭也都嗜茶成癖。可見,道家羽化成仙長生不者的觀念對茶文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道教清靜無為的養(yǎng)生觀與中國茶文化因道教追求人生長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道教的養(yǎng)生家們多把生命健康和長壽歸結于人們自身的身心運動,主張以積極的養(yǎng)生姿態(tài)改變天生體質,從而把生命盡可能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道教的第一思想,養(yǎng)生要清靜無為,這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莊的思想是相通的。從本質上說,清靜無為的養(yǎng)生思想乃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政治態(tài)度和人生觀,不過我們若從養(yǎng)生角度看,則又是可取的。它與儒家“以德潤身觀可謂殊途同歸。老莊認為養(yǎng)生的關鍵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寵辱、保持心地純樸專一。老莊的“清心寡欲”與世無爭”是種符合自然法則的養(yǎng)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樂,才會使內心恬靜。道家思想發(fā)展為道教,在指導思想上追求精行儉德消除者念談泊自守、不出人頭地、不逞強稱霸、謙虛柔弱,祈求人壽年半世事和平,以達到清靜之境。道教歷來認為:心者,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明,動則生昏。虛靜可以推天地,通萬物。因此,“靜”成為道教的特征。
所以,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者,非茶莫屬。茶清靜淡泊、樸素天然、無味乃至味也:茶耐
陰濕霧氣、自守無欲、與清靜相依,茶須靜品,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進人超凡忘我的仙境。
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靜這個契合點上達到了高度一致,且茶文化的本質在道教文化的精神中日益弘揚光大。不論是道士的品茶禮儀,還是民間以茶祭祖以茶祭天的習俗,無論是明代朱權《茶譜》中茶道的主要精神,還是近年來國內興起的“無我茶會”乃至日本“和、敏、清、寂”的茶道文化,無一不體現著消靜自然的哲學思想。
因此,從歷代文人的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自覺地遵循返璞歸真的茶藝茶規(guī)則,這一切無不洋溢著道家的氣韻,無不閃爍者道教文化的色彩。這正是文人雅土受道教文化深遠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中國茶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向強調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和諧致。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規(guī)律。古人認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質與精神分離,認為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一互相包容和聯系的整體,強調物我、情景的合一。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同,對自然美的愛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感情的載體,寄情于自然,順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歷代茶人名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高度結合的文化形態(tài)。陸羽的《茶經》首次把茶事提煉為一種藝術,從而把人文精神與自然境界統(tǒng)-起來。為了更好地達到“天人合一”,文人雅士在品飲時非常注重環(huán)境的幽雅。自唐代以來,許多有識之士
對品飲環(huán)境的選擇發(fā)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人們在幽雅環(huán)境中的品飲過程,就是與恬靜的大自然“潤物細無聲”交流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深靜超越的舒暢和輕柔體貼的慰藉。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還表現在:中國茶人接受了老莊思想,在品飲的同時以茶的清苦、淡泊、虛吸百藹、氣吞萬象的品性自勵、自勉,不計一己之失,而以尋求自然與人的和諧相合為目標。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人的品飲就已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極輝煌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多難,但茗事是他得以從苦難中自我解脫而至曠達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將人生理想與美學追求并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
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還認為:茶道即人道,因而茶品與人品總是不可或缺地聯系在一起,人性中清虛、簡淡、恬靜的一面就與茶之清淡和雅之品性和諧地統(tǒng)一到一起。這種自然和人事的高度契合,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開啟了自然與心靈交融的通途。人們通過品飲來探求“靜”與“和”等茶的精神,并以此來完善茶人的自身人格。茶道與人道、茶品與人品的對應統(tǒng)一,與“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