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guī)的白茶餅(特殊的輕壓、微壓、手撕餅除外),一般喝到最后,留下的都是餅背面最中心位置的那一塊——堅硬緊實、色澤黑潤的“心窩窩”部分。
它外觀暗黑不均勻,太過緊實也不易拆解,沖泡時如果掌握不好,還很容易滋味太濃。導致有不少茶友,一餅茶喝到這里,往往就將之束之高閣或者扔掉了,特別可惜。
更有甚者,會因為它不討喜的外貌而心生疑竇:黑乎乎的,難道是做舊茶?
《1》“心窩窩”的形成——餅茶的壓制技術
白茶的壓餅過程,大體可分為“靜置→去末→稱重→蒸軟→布包→緊壓→干燥”幾個環(huán)節(jié)。
其中,“布包”和“緊壓”工序,和餅窩的形成直接相關。
散茶原料稱重、蒸軟之后,將量茶筒倒置過來,把茶葉收入布袋里。在收入茶葉的同時,有經驗的師傅會順勢而為,纏繞布袋一端,再雙手旋轉,逐漸輕壓、收緊布袋這一端,團成一團,進而成一塊表面光滑的餅。這個過程叫“布包”。
布包好的茶餅,再放進壓制機餅模里,設置好力度,壓制定型。
這個過程中,由于人工布包施壓時,餅面各處的受力程度不能保證絕對等同,因此茶餅各部位的厚度可能不那么均勻。
同時,餅背面是師傅使其成為餅型時著力的地方,餅窩位置因為是布袋挽起一團后受壓力擠占的空間,因此受壓最大、含水量高、茶葉細胞被破損最重、茶鮮葉內果膠等成分析出最多,因此干燥后多形成黑塊、黑條。而非一些茶友誤解的“做舊”原因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