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綠茶主要有8種,分別為煎茶、深蒸煎茶、冠茶、玉露、抹茶、玉綠茶、番茶、釜炒茶。
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國,除了北海道、本州北部,其他很多地區(qū)都產(chǎn)茶,產(chǎn)茶最多的是靜岡,其余各地如鹿兒島、京都附近的宇治都生茶茶葉。
1、煎茶(蒸青 · 全程日照)
煎茶從狹義角度來說,煎茶是在栽培過程中全程經(jīng)過自然日照,并且使用新芽蒸青、加工而成的茶葉。狹義是指除了抹茶外的所有日本茶。
在泡煎茶時,水溫應該在90度左右,茶葉浸泡大約30秒就可以喝了。一壺茶(200ml)大概使用4g茶葉。
2、 深蒸(煎茶蒸青 · 全程日照)
相比普通煎茶,深蒸的澀味少,口感更深厚,但香味也減少了。茶葉也會更加細碎,茶湯的顏色會更綠一些。
泡深蒸煎茶時,只要用80度的水就可以了,其他步驟和煎茶一樣。
3、冠茶(蒸青 · 經(jīng)過1周遮光)
茶農(nóng)會根據(jù)地理情況、自然環(huán)境、和最后的成品茶葉來選擇適宜的茶樹品種。在栽培用作冠茶的茶樹時,茶農(nóng)會在采摘前1周左右在茶樹上方蓋上黑紗遮擋掉陽光。
這種方式叫做被覆栽培,已經(jīng)有了400年歷史。經(jīng)過遮光的茶葉氨基酸含量高,會更加鮮美醇厚,茶葉的顏色也更加鮮綠。但相對的,為了保證每一片茶葉的質(zhì)量,冠茶葉片的篩選過程比較精細,成本不低。
泡冠茶的時候,先把80度的水倒入一個容器稍稍冷卻,再按照一人3g的分量把茶葉加入茶壺,倒入熱水,浸泡約90秒就可以喝了。
4、玉露(蒸青 · 經(jīng)過20天左右遮光)
玉露被視作為頂級的冠茶。這種茶葉同樣采用遮光法培養(yǎng),從茶樹長出2~3片新芽的時候就開始遮光,到采摘為止大約經(jīng)過20天的被覆栽培。
玉露有著頗具辨識度的茶鮮,為了保持鮮味,沖泡水溫不應超過60度,采用冷萃法也有不錯的效果。
一壺(三人份)大概需要10g茶葉;在水稍加冷卻之后,倒入茶壺讓茶葉浸泡2分鐘以上,這樣可以讓玉露的有效成分析出得更徹底。
5、抹茶(蒸青 · 經(jīng)過20天左右遮光)
茶葉在蒸青之后,不加揉捻而進行干燥和粗切割后即為碾茶。這之后再用石臼把茶葉磨成粉狀,就是世界聞名的抹茶了。
作為現(xiàn)今日本茶道的精華部分之一,巧妙的點茶過程頗有觀賞性。簡單的點茶,需要抹茶碗與專用的茶筅。
通常做法是用抹茶粉,加一點常溫水稍加濕潤,再用茶筅研磨約1分鐘。等抹茶磨出了光澤和香氣,再加入溫水稀釋茶膏,再次用茶筅前后研磨90~120秒,直到表面出現(xiàn)了泡沫。
而抹茶的沖泡也有濃茶和淡茶之分,濃茶的茶水比例大約在4g茶,15ml水,90度沖泡。
淡茶比例大約在2g茶,50ml水,75度沖泡。當然,不同的茶葉、茶道流派具體實施方法各異,以上只是最簡單的做法。
6、玉綠茶(蒸青 · 全程日照最初)
玉綠茶是用炒青的方式制成的,下文會提到。
玉綠茶和煎茶的加工工藝相似;但煎茶最后會經(jīng)過精揉變成我們看到的細長平整的針狀茶葉,而玉綠茶會進入一個旋轉(zhuǎn)的桶,通過熱風來干燥,而這樣加工出的就是像勾玉一樣彎彎扭扭的茶葉。這種茶澀味少,口感柔和。
泡玉綠茶需要70度的水和6g茶葉,其余的步驟和玉露一樣,浸泡時間大約也在2分鐘。
7、番茶蒸青
番茶是日本茶中品質(zhì)比較普通的一種茶,一般是使用采摘過后較老的芽,或是高級茶葉加工過后剔除的莖、葉等部分制成的。
一般番茶會繼續(xù)加工成兩種茶:玄米茶和焙茶。不過在北海道、東北地區(qū),番茶就等于焙茶。
玄米茶(上圖)就是用浸泡過、蒸過、炒過的糙米和番茶以1:1的比例混合的茶。炒過的糙米非常香,和番茶的清爽感很配。而且咖啡因比較少,也很適合小孩喝。
焙茶(上圖)是用強火把番茶炒成灰橘色,再經(jīng)過烘焙機的200度高溫加熱,并快速冷卻的茶。這樣處理過的茶葉中的咖啡因從固體升華到了氣體,所以喝起來也很清爽順滑。
泡這兩種茶,一壺(三人份)大概需要6g茶葉,水溫大約在90度,浸泡30秒鐘就可以喝了。
8、釜炒茶/釜炒玉綠茶(炒青 · 全程日照)
釜炒玉綠茶可以說是日本綠茶中唯一的炒青茶。除了殺青步驟不同,其他的加工順序都和蒸青玉綠茶一樣——省去精揉,把茶葉放入一個旋轉(zhuǎn)的桶內(nèi)用熱風干燥。
制成的茶葉也是彎彎扭扭的樣子,不過帶有炒制后的焦黃色,具有炒香味。
釜炒玉綠茶的泡法和番茶很像,一壺(三人份)大概需要6g茶葉,水溫也在90度左右,但需要浸泡90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