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鯽
土鯽是最常見的鯽魚,別稱野生鯽魚,多生長在溪流、河流、湖庫等自然水域,體色因環(huán)境而異,多呈灰色,少數(shù)呈金黃色,魚體呈紡錘體狀,嘴上無須,魚鱗小。
二、白鯽
白鯽是1976年從日本引進的鯽魚品種,別稱河內(nèi)鯽魚、大孤鯽魚、日本鯽魚等,體型較大,體色銀白色,頭部稍小,背部凸起如駝背,尾柄細長,生長速度比土鯽魚快,最大個體可達5斤。
三、高背鯽
高背鯽因背脊高聳而得名,外觀像鯽魚,生長速度快,頭部即使是工程鯽也比不上,最大的個體達到6斤,背部的顏色是銀灰色,越往下越淺,直至腹部呈白色,喜歡生活在敞水區(qū)。
四、工程鯽
工程鯽魚別稱湘云鯽,體型與普通鯽魚類似,背部為青灰色,腹部為白色,頭部小,有一對小須突,生長速度極快,最大個體可達3斤,沒有繁殖力,只能人工培育。
五、彭澤鯽
彭澤鯽魚身體側面有5~7根灰黑色蘆葦般的斑點,也稱蘆花鯽魚,頭非常短,背部淺黑色,腹部灰黑色,個體比土鯽魚大,生長速度不快,2010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性農(nóng)產(chǎn)品。
六、方正銀鯽
方正銀鯽原種產(chǎn)于黑龍江省方正縣雙鳳壩,體型短,體側扁而高,頭短小,背部、背鰭、臀鰭黑灰色,體側深銀灰色,鱗片邊緣顏色稍深,2010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性農(nóng)產(chǎn)品。
七、淇河鯽
淇河鯽魚的原種產(chǎn)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河。由于背部寬度,它們通常被稱為雙背鯽魚。它們因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才逐漸恢復。它們在2010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性農(nóng)產(chǎn)品。
八、黑鯽
黑鯽因其體色呈黑褐色而得名,廣泛分布于歐洲和亞洲等地,我國僅見額爾齊斯河流域,多生活在水草叢生的水體中,雜食性,主要以浮游生物、無脊椎動物、水生植物等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