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種植結構跟著市場走
在晉中市榆次區(qū)東陽鎮(zhèn)龐志村秦俊莉家的大棚里,剛栽上幾天的黃瓜苗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著給黃瓜苗掛吊繩。蔬菜種植大戶秦俊莉說:“今春又流轉了60畝地,種玉米不掙錢,村里不少人爭著流轉地,能掙流轉費和用工費兩份錢,收入至少翻倍。”
“蔬菜市場行情好,農民講實惠,啥掙錢,就種啥。”龐志村黨支部書記朱永明說,在區(qū)鎮(zhèn)兩級種植蔬菜配套水電路政策的引導下,全村今年減少玉米種植面積300畝,都用于了發(fā)展蔬菜。
晉中市農委總農藝師肖虎善介紹,全市及各縣區(qū)采取各種引導措施調整種植結構,鼓勵農民發(fā)展蔬菜、小雜糧、中藥材等,預計今年能減少玉米種植面積10萬畝。
榆次區(qū)委書記貢琦說,可以預見短期內玉米價格不會回升,為破解谷賤傷農難題,榆次通過發(fā)展綠色產業(yè)和精細產品,讓農民收入穩(wěn)步提高,也為旅游、采摘、觀光等提供了生態(tài)、休閑基礎。
“一畝園勝過十畝田,我一棚西紅柿掙了6萬多。”榆次區(qū)逯村西紅柿種植戶胡四寶滿臉自豪說,村里發(fā)展的精品西紅柿,8斤裝50元直供超市,訂貨必須提前預約,還引來了不少太原市民到棚里采摘。
有了“田保姆”每畝能省100元
每到春耕時,太谷縣北六門村的白錦繡就發(fā)愁,丈夫在外工作,孩子出去打工,家里缺勞動力。今年卻不一樣,她打電話交代了下,家里的地很快種好,自己跟著綠化隊掙每天70多元的工資。這是因為村里有了“田保姆”,她家的7畝土地全部托管了。
“農業(yè)降成本,機械化是一條出路。”太谷縣農機局副局長賈新民說,太谷在農民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托管模式,推動農機手對周邊農民土地打包管理,開展耕、種、管、收、售一條龍服務,實現(xiàn)了農戶和農機手雙贏。
“我算了算,有了‘田保姆’,每畝至少能省100元。”白錦繡說,除了省錢,還不用受累了,自己出去每月打工還能多掙1000多元。
托管了白錦繡土地的農機手劉海忠家里,旋耕耙、小麥收割機、玉米收割機、播種機、烘干機一應俱全。劉海忠說:“以前農機服務是零散的,東一戶、西一戶地跑,費事又耗油,托管后的農戶從農資購買、到農機使用、再到糧食出售都能享受優(yōu)惠,而我則保證了農機每季都能‘吃飽’,掙上更多的服務費。”
劉海忠還介紹,他還根據市場需求向農戶提供種植建議,去年有幾戶聽他的建議改玉米種谷子,每畝地的收入翻了番。
補短板讓農業(yè)增產提質
12萬斤梨,10天就被搶完!去年的好收成讓壽陽縣常村黨支部書記侯志強有了底氣,在上周末舉辦了首屆常村梨花文化旅游節(jié)。“村里種梨沒幾年,產品能這么受歡迎,背后靠的是科技這棵大樹。”侯志強說。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科技和農田基礎設施是制約農業(yè)發(fā)展的兩塊短板。壽陽縣農委主任王文亮說,壽陽一方面加強與科研院所聯(lián)系,大力實施農民培訓,讓科技為農業(yè)發(fā)展護航;一方面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投入,今年已投入近一億元,用于改善種植條件。
常村村委會的墻上,國家梨產業(yè)技術體系玉露香梨示范基地的牌匾引人注目。侯志強介紹,常村種梨從測土壤、氣象,到選樹種,再到修剪、施肥、用藥、儲藏,全程在山西農科院果樹所專家指導下進行,所以梨的品質好,農民少走了彎路。
在壽陽縣新家莊的河灘上,幾十名工人正在忙碌著修筑河堤。這個河灘兩岸的幾百畝土地,一遇上夏天雨水大一點,會被淹得顆粒無收。“縣里撥錢修了河堤,以后畝產幾千斤的菜就有保障了。”新家莊黨支部書記張富生說。
新家莊是個蔬菜種植大村,但村里的山梁上沒有路,種了菜收不上來。今年,壽陽縣撥款修了16公里4米寬的路。張富生說:“山上有了路,蔬菜面積能翻倍,農民收入又可以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