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故宮正南偏東,正陽門外東側(cè),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這個建筑綜合體是帝王祭天的場所,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象征性的聯(lián)系,來加強(qiáng)孔子的社會的等級制度。
天壇高清3D實(shí)景:http://www.quanjingke.com/dest/scenic_tiantan
北京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nèi)外壇,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
景點(diǎn)信息:
圜丘壇:圜丘壇又稱祭天臺、拜天臺、祭臺,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臺階數(shù)目均用陽數(shù),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shù)目也是陽數(shù)。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皇穹宇:
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周圍均設(shè)石護(hù)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guān)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的情況下,站立于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于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于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
回音壁: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lán)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guī)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guī)則的。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墻一重,東南角設(shè)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臺。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來牌位移至太廟。
祈年殿內(nèi),天花板處是精致的“九龍?jiān)寰?rdquo;,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nèi)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只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
齋宮:
是衛(wèi)士們避風(fēng)雨處,正殿為五間無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頂部用藍(lán)色琉璃瓦覆蓋,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稱尊。
丹陛橋:
丹陛橋又叫海墁大道,是一條貫通南北、串聯(lián)中軸線上建筑的寬廣甬路,以白石筑成。丹陛橋北連祈谷壇,南接圜丘壇,長360米,寬29.4米,南低北高。
七星石:
傳 說明代建都北京時想尋找一祭天場所,一天夜里, 天門大開,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壇祀 天。其實(shí)這些石頭極為普通,明嘉靖九年,有一道士說這里太空曠,不利于皇位和皇壽,就設(shè)七石鎮(zhèn)在這里。清朝又在東北方加一石 頭,表示不忘祖籍。
長廊:
舊時傳說是七十二地煞鬼聚集的地方,窗外松影婆娑,陰森可怖?,F(xiàn)在長廊窗坎全部被拆除,成了一條美麗豁亮的通廊,是游人休息納涼的好去處。
門票信息:
淡季10元,旺季15元。
園內(nèi)景區(qū)收門票20元。
通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
交通信息:
公交信息:
天壇站17、36、120、203、特11、快1
天壇北門站6路,34路,35路,36路,106路,110路,687路,707路,
天壇西門站2路20路,71路,826路,69路,504路,729路。
天壇南門站525路,610路,814路,120路,112路208路,800路,958路,特3路
地鐵信息:地鐵五號線到天壇東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