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山東遭遇特大干旱,給糧食生產帶來嚴峻考驗。如今大面積小麥機收已陸續(xù)展開。據預測,山東夏糧連續(xù)九年增產已成定局。大旱面前,山東夏糧生產緣何能夠實現九連增?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在濟寧市農民陳尚建的麥田里,當地農技人員正在進行田間測產。濟寧市農技人員程龍坤告訴記者,通過實測計算,每畝49.1萬穗,每穗粒數是33.3粒,按照常規(guī)千粒重43克計算,這塊地的平均畝產是597.6公斤。
畝產近1200斤,對老陳來說意味著每畝增產100斤,7畝地就是700斤。不要說能增產這么多,當初會減多少,老陳心里都沒有底。汶上縣劉樓鄉(xiāng)陳莊村村民陳尚建說,按當時的旱情,今年的小麥那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減產。
去年10月份以來,連續(xù)150多天沒有有效降雨,罕見的秋冬春三連旱著實讓老陳捏了一把汗。但讓老陳最終放寬心的是,經過這幾年的建設,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水渠直接鋪到了地頭上。
井灌區(qū)低壓管道智能灌溉,引湖、引黃、引河灌區(qū)整飭田間渠道,東部山區(qū)建造塘壩,水利基礎的夯實讓政府和農民在大旱面前更加從容,濟寧市500多萬畝小麥普澆了越冬水。
濟寧市農委總農藝師黃久柏介紹說,今年濟寧市小麥的平均單產將達到457公斤,總產達到25.7億公斤,與上一年度相比,單產增加了19公斤,總產增加了2.6億公斤。
而在全省,隨著水網體系的初步建成和末級渠系的不斷延伸,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已達7300萬畝,為今年夏糧 九連增 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山東在小麥種植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上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到位,也為夏糧豐收提供了保障。
山東省農技總站站長曲召令講,在越冬和整個返青期間,我們推廣了氮肥后移技術,后期加大了 一噴三防 技術的推廣率,這樣的話就給我們整個小麥生產提供了一些技術支撐。
據了解,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是決定小麥產量的三個要素。從目前分析來看三要素都明顯好于往年。專家綜合分析,除了沒有水澆條件、土層薄的700萬畝旱地減產外,全省4700多萬畝水澆地增產空間明顯,將挑起今年夏糧增收的大梁。
山東省農業(yè)廳副廳長于書良介紹說,前段時間考察,畝穗數是增加一萬五到兩萬穗;按照去年的穗粒數和千粒重來計算,水澆地一畝地增加20公斤。也就是說這4700萬畝水澆地,增加18億到20億斤的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