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平,山西沁水人,一級作家,《平凡的世界》編劇。中篇小說《喊山》獲第四屆魯迅文學(xué)獎,電影《喊山》在國內(nèi)國際熱映并獲獎。
從前的沁河人家,火爐上整日都坐一壺水。
壺是鐵壺,壺里的水一早到晚都冒著青氣,青氣蒙在臉上,仿佛過日子的溫暖。
鐵壺里的水大開時,本身就是激動,容不得你偷懶。鐵壺挪開,一坨和好的稀煤糊進(jìn)去,火口上半邊火苗擾動著。
母親說:鐵壺潤水,只有鐵壺里的水喝進(jìn)肚子,人的身體才不缺鐵,臉上才會生出紅潤。
壺中的青氣是一個家族的勢,“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是“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的生命延續(xù)之氣,也是“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的清正之氣。
在越來越復(fù)雜的記憶中,我越來越喜歡回憶從前的爛漫。帶有豐收意味的景象,在我看來始終都是生存的一大快樂。但工具在進(jìn)化。人們認(rèn)同的觀點是:進(jìn)化中快速進(jìn)化。
鐵壺保留著因沉默而滋生的銹跡,安靜而苦澀地作為“民俗”館里的擺設(shè)道具。世間惟有時間是無法證明的。
如今,買一件各種花樣的新壺太容易了,相比之下,留藏竟然需要決心。
以前的家難道真老了嗎?記憶一旦被物件保存,就容易定型。
我曾經(jīng)無知地認(rèn)為:短暫的丟棄可以召回文明的輕便。就這樣,一切都打入了錯誤的程序。
感情的反芻不知道什么時候發(fā)生了變化,一定要來證明人多多少少都是懷舊的動物。
自認(rèn)為遺忘過的事情淺淺的,哪知很快就被現(xiàn)實壓成了一層灰。
我說我頭暈。醫(yī)生說:你有可能是缺鐵性貧血,要常喝鐵壺水。
鐵壺是藏著乾坤的呀。
我渴望回到用鐵壺的時代,看著我的親人,像果實一樣緊緊守護(hù)住自己的內(nèi)心的核質(zhì)。
想著時光對于我的意義,我沒有必要跟著新鮮物事走,時間中我已經(jīng)失去了很多。
想起陸羽《茶經(jīng)》中描述過的茶馥,正是鐵壺的前身。茶馥鐵釜鐵壺的演變過程,古人總是比今人生活得智慧。
老鐵壺為年代之作,釜師制作鐵壺,無不受日本美學(xué)“侘寂”及日本茶道之“和、敬、清、寂”的精神所影響。
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
侘寂,是美學(xué)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種欣賞舊物之美的態(tài)度。
侘是簡樸,追求的是儉樸與收斂,無需繁華,不要裝飾;
“寂”是古舊,經(jīng)過歲月的洗煉,物品自然留下的痕跡。
侘寂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事物漸漸剝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質(zhì),超越外在和時間的美,不虛張聲勢,卻歷久彌堅。
失去了侘寂,與生活短兵相接,人的日常成為一種表演。我們都需要擦去時間的灰塵,回到從前,田野、四季、一片日光下,日光下鐵壺的流口冒著青氣,那一縷青氣突然和許多消失的歲月貫通了。
一個城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魂。魂,不是政治,也不是經(jīng)濟(jì),是文化。
文化才是城市的魂。做一件與文化有關(guān)的事情,幾代人延續(xù),那一定是一個守得住決心和信心的城市。
鐵壺是傳統(tǒng)工藝,因為實用功能發(fā)展起來,它有著強烈的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文化色彩。
我感覺到了懷舊是一種低度的癮。沒有大悲大喜,淡淡的,似有若無。
我喜歡被煮水的青氣包裹起來思考人生,思考生活:做女人,不做老人。哈,我臉上喝出了媽媽看見過的紅潤。如你懂得,也買一把鐵壺,鐵壺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