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壺如看人,看一把壺的氣韻。
就要看壺的“五官”,
也就是壺嘴、的子、壺把、出水孔、底足的變化,
它們看似分散卻又有機的合為整體,
今天,我們便來了解一下紫砂壺“五官”的藝術變化。
壺嘴
人的視覺流程從砂壺整體欣賞完最后的落腳點,停在壺嘴,所以,壺嘴就是一件砂壺的臉面。壺嘴的類型可分為:一彎嘴形似鳥啄,制壺者多稱其為“一啄嘴”;二彎嘴多用于普通壺上,因嘴根部比較大,出水流暢;三彎嘴、直嘴較為普遍,大小壺皆有。
什么是好的壺嘴?造型要適合水流曲線的變化,壺嘴的長短、粗細,裝在壺體上的位置都要恰當;壺嘴內壁一定要加工處理得光滑、通暢、厚薄均勻,壺嘴出水孔要密、要爽;最重要的是出水要流暢,不會有瀑布,同時水流停止時不會“流口水”,也就是“涎水”。
的子
紫砂壺蓋上的“鈕”,宜興俗稱“的子”。什么是好的的子?首先,紫砂壺中的“的子”,形態(tài)變化較多,但無論它是圓鈕、環(huán)鈕、菌鈕、桃鈕、竹結鈕、花式紐,或是動物形狀的虎鈕、獅鈕、魚鈕,最起碼要求是:好拿。
(圓鈕)
(橋鈕)
(靈芝鈕)
其次,由于所在位置特別,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暗淖印钡拇笮∨c壺體的比例關系,與人體之比例關系非常相似。“的子“大了,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的子“小了,會使整個壺體顯得縮頭縮腦,沒有了精神。最后,占據(jù)壺體頂端的“的子”,可起到穩(wěn)定全局的重要作用,可根據(jù)壺的形態(tài),或曲或直,或實或虛,都會與之協(xié)調,使得面積大的壺體在視覺上變得輕巧可愛,即使壺體重心上移,壺底部變得較小,在視覺上仍會給人們以穩(wěn)定的感覺。
壺把
紫砂壺的壺把形態(tài)有端把、橫把、提梁三種類型;提梁又有兩種形式之分,一為硬提梁;二為軟提梁。不同形制的壺把必須與壺身壺嘴做搭配,考慮美觀之外,最終目的還是:好拿好用。
(元寶提梁)
(南瓜提梁)
如何判斷是否方便持壺?除了與壺把設計的彎度及粗細有關外,壺把的力點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壺身受水時的重心也是應注意到的,測定方法是注水入壺約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傾壺倒水,若覺順手則佳,反之若須用力緊握,或持壺不穩(wěn)則不佳。亦有受小半升之法去品鑒的,即干壺輕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謂之(水平)。
底足
壺底足也是構成造型的一個主要部分,作為整體之局部,壺底足必須與壺體相適應,最為直接的,壺底足形式的大小尺寸,會直接影響紫砂壺的造型以及放置的安定、穩(wěn)定。
紫砂壺以下幾種類型:平底——亦稱“自身底”或“截底”,如扣碗狀;一捺底——紫砂茗壺燒成因無釉,故無燒成粘缽之慮,制作省工省時,用一捺底處理圓器造型趕緊利索,簡練靈巧;加底——在壺身成型時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復合嵌接,亦稱“挖足”;釘足——源于銅器鼎足,用釘足支架壺體,穩(wěn)而不滯,透出靈氣。
加底
一捺底
三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