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二十多座古窯遺址,靜靜地躺在張家溝的后山上,那是世代陶藝人的容心之所,在千秋百代的手傳口授中,我們因陶而重建時間。
宋代末期,龍窯套燒已經(jīng)在建水大規(guī)模使用,直至今天,碗窯村仍在使用的龍窯,還有十多座。
擇一個風(fēng)向平穩(wěn)、氣候適宜的日子,制陶人們拜祭火神,窯門始開,心懷敬畏地按照陶坯大小及屬性一一裝窯。待到天色漸黑,再祭火神,開始燒窯?!捌摺笔且粋€神奇的數(shù)字,龍窯燒造的時間正好七天。窯工靠著多年養(yǎng)成的“火眼金睛”,在夜空下根據(jù)火焰竄冒的顏色判斷火溫,不斷調(diào)整底火、中火、尖火的投柴速度和數(shù)量,徹夜值守,一切只為窯中未知的嬗變!
大家都說“千度成陶”。這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1100℃~1160℃之間如何拿捏,那是經(jīng)驗和運氣二者皆有的活兒,它直接決定了泥料中的三氧化二鐵發(fā)生何種洗禮和還原,老則殘廢,稚則土氣,火中無常,窯變難求。或成就不凡,或毀于一旦,所謂“無常才是一種常態(tài)”,這也正是柴燒最動人也深具禪味的部分。
最后三天,猛火燒結(jié),讓燒好的陶器在封閉狀態(tài)下自然冷卻,三祭火神,誠謝天地方可出窯。像迎接剛出生的孩子一般,這一刻,制陶人有著別人買也買不到的驕傲與開心!當大伙兒聽到陶品用清脆的聲響和大家打招呼的那一刻,大家鼓掌歡吼感謝上天賜予一窯不錯的精品。
當然,也有讓人欲哭無淚的時候。說不清原因,但每一座龍窯真的是講緣分有氣場的,同一座窯,和這個人合作總是廢品一堆,和那位仁兄合作總是驚喜一片,這就是窯中未知的人生。誰的作品該入哪一座窯,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卻需要我們費點兒周折,不斷尋找
如今,建水紫陶以液化氣倒焰窯為主,一來更加環(huán)保,二來增加了火溫的可控也將燒制時長縮短至兩天,也讓燒制過程中的廢品率大大降低。同樣要經(jīng)過烈火洗禮,同樣可成就不凡陶品。
從陶泥到塑燒成器,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嬗變,我們永遠不知道窯門打開后將看到什么顏色,卻因此更加對它滿懷期待。正如人生,在“火中淬煉”后。浴火重生,心智精進,終成大器,方顯溫潤不竭的生命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