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春種好時節(jié)。記者近日在沈巷鎮(zhèn)德弘生態(tài)農業(yè)大棚里,看見農場負責人管大鵬戴著口罩,推著一臺“頭頂”育苗盤的小型農機從大棚另一頭走來,他身后的土地上“長”出了兩排嫩綠的青苗。
“這是剛剛投入的定植機,1.2畝大棚,3800棵苗,半個小時不到就能種完!”管大鵬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記者眼前的這臺農機個頭不大,但“能耐一點也不小”。“農時不等人,年前育的苗必須要在春季按時種植,否則就要影響全年的蔬菜生產。”然而受到疫情影響,很多工人無法返崗,蔬菜種植成了問題。“小家伙”上手后,老管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老管說,蔬菜定植用上了機器后,他的大棚蔬菜機械化程度現在已經超過了80%。“除了最后的采收還需要人工投入以外,從工廠化育苗到滅茬、土壤翻耕、春季定植,再到利用肥水一體化系統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幾乎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在各類農業(yè)器械的配合下,基地800多畝的大棚只需20多人就能完成春季定植和田間水肥管理等工作。同時,大量機械化的投入,也讓員工能夠錯時進棚、分散施工,嚴格落實了不聚集、不扎堆的疫情防控要求。”
仔細查看定植機的操作后,市種子管理站站長王志好研究員豎起了大拇指。他告訴記者,用工難、用工貴一直以來是壓縮蔬菜生產效益、制約全市蔬菜生產發(fā)展的最主要原因。在當前疫情防控的形勢下,這種矛盾愈發(fā)凸顯。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我市農業(yè)部門正在全力推廣使用適合蔬菜大棚使用的小型農業(yè)機械,并根據生產實際與科研單位研究改進方案,使之適應不同蔬菜作物的栽培管理作業(yè)要求。目前,政府還在謀劃支持農業(yè)企業(yè)和農民個人購置農業(yè)機械的具體政策,為下一步開展社會化農機服務,提高蔬菜生產的機械化率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