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春季來臨,小麥種植也逐漸從越冬期進入到了返青拔節(jié)期,與此同時,許多病害也隨之而來,其中銹病是危害小麥的重要病害之一,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小麥銹病的發(fā)病原因、癥狀及綜合防治。
發(fā)病原因
小麥銹病的發(fā)病的原因主要與品種、菌源、溫度、濕度、栽培管理、苗株長勢等密切相關(guān)。
1. 品種原因:部分地區(qū)小麥品種連續(xù)種植多年,品種特性退化,抗病抗銹能力減弱。
2. 菌源原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麥田周圍雜草或自生麥苗上越冬或越夏。
3. 栽培管理:一是土質(zhì)黏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fā)病較重;二是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過晚,以及栽植過密、田間蔭蔽度大的田塊易感病;三是植株生長柔嫩、成熟期延遲易受病菌侵染。
4. 溫度:稈銹發(fā)病的最適溫度為18~25℃,葉銹為15~22℃,條銹為9~16℃。因此,在春季一般條銹病發(fā)病最早,葉銹病次之,稈銹病最遲。
5. 濕度:結(jié)露、下雨和降霧都有利于銹病發(fā)生。
發(fā)病癥狀
小麥感條銹病后,初呈退綠色的斑點,后形成鮮黃色的粉瘡(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長橢圓形,在葉片上排列成條狀,與葉脈平行。孢子堆成熟后散出鮮黃色粉末,即為夏孢子。到后期長出黑色、狹長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條狀瘡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葉銹病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散生,橘紅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圓形至長橢圓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葉片,偶爾穿透葉片,背面的夏孢子堆較正面的小。
稈銹病夏孢子堆排列散亂無規(guī)則,深褐色,孢子堆大,長橢圓形。夏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同一侵染點在正反面都可出現(xiàn)孢子堆,而葉背面的孢子堆較正面的大。
綜合防治
1.選擇抗病品種: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注意品種合理搭配和輪換。
2. 加強栽培管理:
適期播種:在秋苗容易發(fā)生條銹和葉銹的地區(qū),適當晚播,可有效減輕秋苗病情。在稈銹病流行的地區(qū),則可適當早播,促進早熟,以減輕后期受害;
合理施肥:施用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的抗病力;
合理灌溉:對于經(jīng)常春旱的麥區(qū),小麥發(fā)生銹病后失水過多,需加強灌溉。對于雨水多的麥區(qū),田間濕度大,需開溝排水,以減少產(chǎn)量的損失。
3.藥劑防治:
藥劑拌種: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100g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1%和20%井岡霉素粉劑拌種;
春季噴藥防治:返青拔節(jié)期是防治小麥銹病的最佳時期,一般每667m2用5%井岡霉素250mL左右,對水向麥苗莖部噴粗霧,使藥液淋到發(fā)病部位,病重田隔7~10d再用藥防治1次,或每畝用20%粉銹寧乳油50~60g對水噴霧防治,如噴后2d內(nèi)遇雨,雨后則要再噴1次。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小麥銹病的發(fā)病原因、癥狀及綜合防治,上述藥劑方案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