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yè)研究所學者在濱海鹽漬土研究領域取得突破,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qū)天旭溫泉小鎮(zhèn)濱海100畝高鹽堿土上,規(guī)?;葺N植獲得成功。這項技術將形成濱海鹽土區(qū)設施生產新模式,為解決鹽漬土資源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方案。
65歲的杜光銀家在灤南,是種植草莓的行家。“草莓根系淺,對土壤中鹽類濃度反應敏感,對有機質含量要求極高,鹽堿地栽不了草莓是常識,我倒要看看鹽堿地種出的草莓是什么樣。”在34座大棚外,他看到泥土泛出了白堿,而大棚內卻是一片繁茂,紅彤彤的草莓綴在青綠藤蔓上嬌嫩欲滴。他大吃一驚,“鹽堿地上不僅能種出草莓,而且甜度、口感比其他地方的更勝一籌。”
據該所研究員張國新介紹,他們采取了添加磷石膏、玉米秸稈、發(fā)酵牛糞的方法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增強土壤通透性,結合先進的滴灌技術,使土壤pH值和鹽度降低到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范圍。目前,當地選種了“紅顏”“小白”等4個品種的草莓,成活率達到90%。“2016年,曹妃甸區(qū)與我們所合作開展濱海鹽堿土改良的科研攻關,通過兩年的試驗,土壤含鹽量降低了70%,有機質提高了50%,實現了濱海原土直接利用及安全生產的重大突破,為濱海重鹽堿地高效設施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張國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