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深渡鎮(zhèn)漳潭村農民張繼娥展示的“三潭”枇杷每公斤只有2.6元,還沒有人收購。
近期,農產品滯銷現(xiàn)象在中國多地出現(xiàn),一邊是農民守著大量農產品低價難銷,一邊是城市民眾抱怨吃不上廉價果蔬。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的怪圈又一次集中上演。從政府掛牌“西瓜辦”引來的質疑,到媒體和網友發(fā)起“愛心搶購”,紛繁的輿論場中,農產品滯銷的破題出路究竟何在?
“豐產”卻難“豐收”多地再現(xiàn)農產品滯銷怪圈
近日,一則“幫幫枇杷果農”的消息在互聯(lián)網上廣泛傳播。安徽黃山市歙縣三潭枇杷大豐收,但數(shù)百萬斤枇杷囤積,由于枇杷節(jié)令性非常強,不少枇杷已經瓜熟蒂落,歸于泥土。果農們心急如焚,亟待尋求銷路。
在媒體的助推下,網絡上一場幫助果農的愛心接力展開,而關于農產品為何頻遭滯銷的討論也開始出現(xiàn)。
近期,多地頻現(xiàn)農產品滯銷難賣的現(xiàn)象,面對積壓難銷的果蔬,“豐產”的農民卻滿臉愁容,沒有絲毫“豐收”的喜悅。
5月以來,海南??诘亩蠝N問題就被輿論廣泛關注,由于平均氣溫較其它市縣略低,加上授粉時遇上陰雨天氣,在其它市縣冬瓜銷售已趨于尾聲時,當?shù)厥芥?zhèn)冬瓜銷售才剛開始,3000多萬斤冬瓜出現(xiàn)滯銷。
在山東,當各地櫻桃集中上市之際,著名“櫻桃之鄉(xiāng)”山東安丘的紅櫻桃卻遭遇嚴重滯銷問題,有媒體用“400畝櫻桃將成爛果”描述當?shù)貦烟译y賣的困境。而在河南虞城縣,“菜農20多萬斤花菜賤賣愁銷”的報道也把這個小縣城今年遇到的花菜銷售難題呈現(xiàn)出來。
同樣是滯銷,從4月份起,四川瀘州的青椒陸續(xù)上市,但是因為收購商“出奇”的少,價格大幅下滑,有媒體用“椒急”來形容這里的200萬斤青椒難賣。
時間退至更早的3月,浙江臺州溫嶺的冬季大白菜未打開銷路,約有1000畝滯銷,菜農眼巴巴地看著大白菜爛在地里。這也是2008年媒體首次報道溫嶺大白菜難賣以來,當?shù)卮蟀撞说谒拇卧庥龃竺娣e滯銷。
一邊是農民們守著水果蔬菜面臨低價滯銷的尷尬,而另一邊,城市中的民眾卻抱怨著自己身邊的菜市場果蔬價格太貴,這種農產品滯銷怪圈在近幾年可謂年年出現(xiàn),卻年年難解。
“西瓜辦”的尷尬:政府如何既不缺位又不越位?
互聯(lián)網上,在為農戶愛心接力,傳播滯銷農產品信息的同時,也有網友指責農產品滯銷背后政府相關部門的不作為。其實,面對農產品的滯銷問題,政府層面也在不斷推出應急動作。
近年來,諸如,安徽界首副市長在省城街頭推銷蘿卜,甘肅天水副市長在廣州擺攤賣蘋果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為促銷農產品可謂屢出“奇招”。
除了官員上陣推銷,近期,河南鄭州市西瓜辦開通微博,讓這一已設立多年的機構再度引來網友圍觀和質疑。雖然,官方回應稱西瓜辦為臨時機構,旨在協(xié)調相關部門為瓜農銷售服務。但網友對政府亂設機構的質疑,以及機構背后尋租隱患的爭議持續(xù)不減。
“一方面民眾感覺政府對于農產品滯銷的應對措施不力,一方面政府以幫助農戶為初衷專設機構又引來民眾質疑。這實際上是讓政府思考,在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滯銷老難題時,如何既不缺位,又不越位。”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向中新網記者分析。
張占斌說,農產品滯銷的背后,潛藏著農資價格上升造成的種地成本上漲,運輸、衛(wèi)生、攤位管理等銷售環(huán)節(jié)有較多收費項目,菜農的負擔在逐漸加重。此外,農產品中間流通環(huán)節(jié)過多,果蔬從鄉(xiāng)間地頭到城市菜市場已是層層加價,一方面擠壓了農戶利益,另一方面,城里百姓也吃不上價廉果蔬。
“面對這些問題,在國家簡政放權,重視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大背景下,發(fā)端于市場的問題,要靠市場手段解決,政府部門需冷靜思考自身為市場、為社會服務的方式方法。”
張占斌說,農產品滯銷有市場供求關系失衡的問題,政府與其絞盡腦汁推銷積壓農產品,不如通過搭建供銷信息平臺、走訪農戶給予產銷信息預警,引導農戶和市場對接。此外,可通過稅收、保險等政策,以及減少產銷中間環(huán)節(jié),在生產、流通、銷售各個環(huán)節(jié)上保證種植戶利益。
政府應急、微博愛心難助長遠解題出路在產業(yè)升級
在近年來農產品滯銷的解題方式中,除了政府部門的應急措施,媒體助推以及網友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中的愛心傳播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渠道。
上文中所述近期多地出現(xiàn)的農產品滯銷事件,亦多是首先由媒體曝出,在媒體的輿論效應和網友的微博接力中,一些地方的滯銷產品也迎來“愛心搶購”。
例如,在當?shù)孛襟w接到河南虞城農戶對于花菜滯銷的求助消息后,當?shù)貜V播各頻率以及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就分別推出“全城購買愛心菜”的倡議。當天下午媒體就與15家企業(yè)來到菜農田間,與菜農簽訂單或現(xiàn)金購買,一些餐飲企業(yè)和超市還當即與菜農達成了長期合作銷售的協(xié)議。
“能不能指望媒體和網友的這種愛心促銷解決全國的問題、長遠的問題?顯然不可能。”張占斌說,無論是政府部門的應急,還是媒體和網友的熱心,亦或是一些地方“農超對接”的探索,可以緩解燃眉之急,但破題根本出路還是改變農業(yè)產業(yè)化程度過低的現(xiàn)狀,通過產業(yè)升級來謀求出路。
張占斌稱,從直接原因上理解,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農產品供大于求、價格波動、產銷信息不對稱,但是從根本原因上分析,癥結在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農產品的規(guī)?;a和專業(yè)化經營,才能更加準確的掌握市場信息,才能讓產品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
正如專家分析,近年來,在專家學者對于近年來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的癥結剖析中,盡快將小農經濟整合成市場化的企業(yè)經濟、產業(yè)經濟似乎成為大家共同給出的“治本”之道。
有分析稱,現(xiàn)階段的農民種植分散、規(guī)模小,農民在進行生產抉擇時難免存在投機心理,造成農產品市場價格不易穩(wěn)定。再加上信息閉塞造成市場行情誤判,盲目擴大單一種植面積,造成農產品過剩。
張占斌說,產業(yè)升級是個過程,由于國情,無法期待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但是,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在推出解題措施時,都要向著此目標推進深層改革,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