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溫度適宜,幼鱉在保溫棚越冬后移至室外坑塘養(yǎng)殖時期,也是幼鱉放養(yǎng)的最佳時機,這一階段極為重要。為提高幼鱉的成活率,保證當年養(yǎng)成商品鱉,加強幼鱉的養(yǎng)殖管理是春季養(yǎng)殖工作的重點。
1完善設施
利用池塘人工養(yǎng)殖幼鱉,其面積最好控制在300~500 m2;同時,配備好幼鱉休息臺和餌料臺,二者占池塘總面積的1/10,其中餌料臺為框架結構,可用木板或石棉瓦架設在水下10 cm處,坡度為25°[1].最好設置多個餌料臺,以防幼鱉攝食時爭奪與撕咬。另外,在池塘四周設至少1 cm的防逃板。幼鱉養(yǎng)殖池塘深度一般控制在1.5 m,水深保持在1 m左右,要求池底保留一定厚度的底泥,或者鋪沙子,厚度控制在10 cm左右。幼鱉放養(yǎng)前,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必須等毒性消失后方可放養(yǎng)??稍诔剡呍蕴俾愖魑?,并搭棚架,以利于幼鱉遮蔭。
2穩(wěn)定水質
2.1培肥水質
春季氣候條件變化較大,造成肥水效果不佳的因素較多。光照強度不夠,藻類生長繁殖速度慢,連續(xù)晴2 d,即可肥塘。pH值過低,可用生石灰調節(jié)。藻源缺乏可引藻水進塘??捎脷⑾x劑(非農藥)殺滅原生動物后再肥水。潑灑微生物制劑,緩解消毒劑或重金屬濃度過高的影響,保持水質穩(wěn)定。使用清苔寧處理雜藻,促進單胞藻的繁殖和生長。當水溫升至10 ℃時,即可進行施肥,一般要達到水色呈褐綠色、油綠色或紅褐色,水體透明度約為30 cm的培肥效果。如果后期水質清淡,水色呈淡綠色或黃色,水體透明度超過40 cm,則需要進行追肥。肥水物質為有機肥和無機肥,還可使用氨基酸。具體肥水物質的選擇,主要是考慮池塘的底質狀況。有機肥一般使用畜禽糞和菜籽餅等,畜禽糞必須充分發(fā)酵消毒后才能施用。同時,為了形成優(yōu)勢菌群群落,可施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細菌、乳酸桿菌、酵母菌、鏈球菌等,提高培肥效果。
2.2水溫調適
幼鱉抗寒抗逆性差,只有在水質穩(wěn)定的條件下才能迅速生長。穩(wěn)定水質除了上述培肥水質措施外,還要做好水溫調適工作。水溫調控是春季幼鱉養(yǎng)殖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般當溫差控制在±2 ℃時可以進行室外放養(yǎng);如果溫差超出此范圍,則不宜進行室外放養(yǎng),必須等溫度持續(xù)平穩(wěn)一段時間達到溫差再進行室外放養(yǎng)。實踐表明,溫差超過±5 ℃,輕者會導致幼鱉鉆入泥中休眠,重者會導致其死亡。
3科學放養(yǎng)
3.1藥浴消毒
為避免種群之間競爭,在幼鱉選擇上,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guī)格整齊一致。如果幼鱉體質差、個體小,可將其單獨強化培育一段時間,待其與池中幼鱉規(guī)格相差不大時再放入池內養(yǎng)殖。放苗前,除進行嚴格精選外,還要進行藥浴消毒處理,再經過過數(shù)、稱重等程序才能放養(yǎng)。幼鱉經過藥液浸洗,可以降低疾病發(fā)生幾率,提高抵抗力和成活率。藥浴可用100~200 mg/kg的VC或V■ 溶液洗30 min,然后再放入1 t水含10萬~15萬IU青霉素的藥液中浸洗3~4 h.還可用4%的食鹽水浸泡幼鱉10 min[2],或用呋喃唑酮30 mg/kg浸洗30 min(水溫在20~25 ℃),若水溫低于20 ℃,可浸洗幼鱉40~50 min,不可用高錳酸鉀和孔雀石綠對幼鱉消毒,否則易對幼鱉體表造成傷害。
3.2放養(yǎng)
甲魚苗種運到池邊不要急于下池,建議要放在池塘邊經5~8 h的溫度適應。要用池塘水潑灑在幼鱉體表,使幼鱉逐漸適應當?shù)氐臍鉁?、水溫。放養(yǎng)時可用容器把幼鱉放在水面及食臺上,讓其自行爬到養(yǎng)殖池內,不可將幼鱉種倒入池塘內。幼鱉放完后,如水溫在20 ℃以上,第3天要投少量的餌料,使其逐漸吃食正常,在這期間要尤其注意加強管理,做到預防為主、有病早治、對癥下藥,使幼鱉正常健康地生長,提高幼鱉成活率,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幼鱉的放養(yǎng)量:15 g以下的放養(yǎng)15只/m2;15~50 g的放養(yǎng)5~10只/m2;50~100 g的放養(yǎng)3~5只/m2.養(yǎng)殖戶還需根據(jù)坑塘條件、水源、水溫、餌料來源及預期規(guī)格選擇放養(yǎng)密度。
3.3魚種搭配
為提高水體利用率,改善鱉池水質,可以實行魚鱉混養(yǎng),以實現(xiàn)魚鱉雙豐收。幼鱉池一般可搭配50~100 g的白鰱3 000~4 500尾/hm2,或團頭魴3 000~4 500尾/hm2,但不要放養(yǎng)吃食性魚類,以防魚鱉爭食。
4合理投喂
一般幼鱉出殼后2~3 d,待其將卵黃囊全部吸收后,即可開口攝食,此時投喂飼料以若干小紅蟲、蚯蚓絲、搖蚊幼蟲、熟蛋黃等食物為主。飼養(yǎng)7 d后,飼料以絞碎的鮮魚肉、螺蚌及動物內臟及新鮮的豬肝為主,也可投喂人工飼養(yǎng)的蚯蚓。幼鱉投喂原則是定時、定點、定質、定量。高溫季節(jié)分別在9:00、17:00各投喂1次;投料點位于食臺上接近水面處;投食量以幼鱉能夠吃飽、下次投喂無剩余為好,生產中要根據(jù)幼鱉吃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為了增加幼鱉的誘食
量,飼料中可加入2‰的甜菜堿。在水溫25~30 ℃的條件下,投飼量以幼鱉體重的10%~20%為宜。幼鱉飼料要求優(yōu)質新鮮、適口性好、營養(yǎng)全面、蛋白質含量高,無腐爛、霉變現(xiàn)象。為了防止新投飼料和水質被污染,每天投食前都要對食臺進行清掃消毒。
5病害防治
在幼鱉飼養(yǎng)過程中,可交替潑灑15 mg/kg生石灰或1 mg/kg漂白粉進行消毒,每隔15 d潑灑1次。也可在飼料中拌入磺胺藥物、抗菌素等藥物進行交替投喂,以預防病害的發(fā)生。為了增強幼鱉的抗病性,可在其飼料中加入適量VE、VC.為了防止受傷的幼鱉被病菌感染,要及時用紫藥水涂抹傷處,或用2 mg/kg的孔雀石綠溶液進行浸泡[3-4].一旦發(fā)現(xiàn)病鱉,要及時隔離,并進行治療。對于發(fā)病池,除了徹底換水并用10 mg/kg福爾馬林潑灑消毒外,還要用藥物進行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