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茶的時間是10分鐘,一盞茶、一柱香皆為古代計時的一種方法,而喝茶的杯子則被稱為盞,在古代一刻等于三十分鐘,而三十分鐘等于三盞茶,因此一盞茶則等于10分鐘。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xí)慣,所以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里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dá)時間段的用語。
因此一柱香、一盞茶由此得來。
清朝對于計時方法有一句口訣:“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1刻=30分鐘=三盞茶,則1盞茶=10分鐘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關(guān)于古代計時的歷史淵源:
一盞茶,一柱香是我國古代的計時方法。并由此遂產(chǎn)生了自己獨(dú)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diǎn)。
時
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都知道,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但不是1點(diǎn),2點(diǎn),那時候沒有這么先進(jìn)的數(shù)字概念,而采用的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并有古代的習(xí)慣稱法。時辰的起點(diǎn)是午夜。
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 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于此?!?/p>
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xiàn)。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薄暗┠骸本褪侵钙降┡c黃昏的時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古今時間對照
子時-23:00 - 01:00
子初-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子正:00:00
丑時
01:00 - 03:00
丑初:01:00
雞鳴
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丑初:02:00
寅時
03:00 - 05:00
寅初:03:00
平旦
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寅正:04:00
卯時
05:00 - 07:00
卯初: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卯正:06:00
辰時
07:00 - 09:00
辰初:07:00
食時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辰正:08:00
巳時
09:00 - 11:00
巳初:09:00
隅中
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
巳正:10:00
午時
11:00 - 13:00
午初:11:00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時
13:00 - 15:00
未初: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未正:14:00
申時
15:00 - 17:00
申初:15:00
哺時
又名日鋪、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時
17:00 - 19:00
酉初: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酉正:18:00
戌時
19:00 - 21:00
戌初:19:00
黃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戌正:20:00
亥時
21:00 - 23:00
亥初: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亥正:22:00
刻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shù),以顯示時間。
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440分鐘??梢娒靠滔喈?dāng)于現(xiàn)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中午1時43.2分。
明末清初,西方機(jī)械鐘表傳入中國,在采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于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后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guī) 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qū)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游記》第九回:“卻說魏征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
午時三刻,按照現(xiàn)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diǎn)。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后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后“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yán)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西游記》中的“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yīng)如下:
一更天:戌時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03:00 - 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又如《西游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后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便是讓孫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點(diǎn)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 以下漏擊點(diǎn)為名。一更分為五點(diǎn),所以,一點(diǎn)的長度合現(xiàn)在的24分鐘。
如《西游記》第九 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diǎn),太宗設(shè)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diǎn)”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diǎn)”就是指 凌晨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