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歷史悠久,自古就是茶馬古道上的熱銷品,在以往又稱“邊銷茶”,銷往邊境,貿(mào)易頻繁,為了減少度量衡方面的爭議、便于收稅,于是就把茶餅做成統(tǒng)一的重量,這樣交易起來也方便。
那為什么偏偏會是“357”這個數(shù)字呢?
那是因為餅茶交易一般以筒為單位(散茶不便于運輸和交易),一筒有七餅茶,因此茶餅也有“七子餅”的稱號,每餅茶357克,一筒重7片×357克/片約等于2.5公斤;一籃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約等于30公斤,那么每筒茶在運輸和統(tǒng)計、銷售都比較省事,也更加容易了。
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有如下記載~昵茶網(wǎng)茶葉百科: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準,云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簡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于十三年始,頒給茶引三千”。
從其中“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可知當時的圓茶(餅茶)確實是一餅七兩。
1959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guān)于統(tǒng)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原來以國際公制為基礎(chǔ)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慣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規(guī)定“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成十兩為一斤”。
此時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舊制,但將一斤十六兩改為一斤十兩,一兩的重量改為50克。
建國后,普洱茶的重量也與計量制度的變革相關(guān),七子餅被定為357克,使得每筒和每籃的重量更接近整數(shù),此時,我們前面說到的公式才變得有意義:
一筒7片×357克/片≈2.5公斤;一籃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30公斤。
這樣一來,普洱茶的計算更貼合整數(shù),便于計算和進銷管理,同時也方便流通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