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芳梅現(xiàn)場表演插花藝術
這位女教師是誰?她是北京農學院風景園林系副教授侯芳梅。2014年APEC會議期間,她代表中國插花藝術家,為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及外國元首夫人進行插花表演。
11月22日,她在一場名為“園藝筑夢,匠心前行”的專場活動上,與北京農學院師生代表、園藝從業(yè)者200余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當日,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園藝生活好課堂”走進北京農學院。這又是一場怎樣的分享會呢?
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
2019年,北京最重大的盛會之一莫過于世園會。本次世園會的主題是“綠色生活·美麗家園”,其中設有“教育與未來”副主題,屆時將迎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國內將有約30個省區(qū)市參展。
“這也是1999年昆明世園會結束后,世園會第二次在中國舉辦。恰逢中國最需要的時候到來,將對產業(yè)發(fā)展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在專場活動現(xiàn)場,北京世園局副局長王春城激動地說。
再過500多天,503公頃美麗的園區(qū)將向全世界展開美麗的畫卷。而先于這幅畫卷在北京展開的,是一場場文化傳播與互動體驗活動——“園藝生活好課堂”。此前已舉辦“園藝療法”“親子園藝”“美食中的園藝”“花海手繪”等活動,收獲了良好的口碑。
借著這次機會,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學生也為世園會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他們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的米粘貼制作了世園會的logo,由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慧敏親手贈送給北京世園局。
王慧敏表示,建校61年來,北京農學院始終致力于提高我國園藝科學研究水平,以園藝科技推動園藝經(jīng)濟、產業(yè)的發(fā)展,也為我國園藝事業(yè)輸送著各級各類人才,其中一部分已加入到北京世園會的籌備工作中。“這幅畫作長、寬分別為99厘米,寓意著圓圓滿滿、長長久久。”
與熱鬧的報告廳相輝映的,是廳外同樣游人如織的走廊。
與其說這里是活動現(xiàn)場一角,不如說是一個個美麗芬芳的展臺,路過的行人紛紛被吸引,駐足觀賞。這里生機勃勃又不失精致典雅,不僅有該校園林學院帶來的景觀建筑設計模型、多肉盆栽、微景觀等作品,還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綠色果蔬食品、葡萄酒、插花作品,以及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種子畫等,帶著滿滿的科技感、創(chuàng)新性在報告廳沿路的走廊中驚艷著路人。
他們讓城市更美好
“他是象牙塔里的博士生導師,談起北京的觀光果園,他如數(shù)家珍;他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提起京郊的果農,他時時掛在心上……他就是北京農學院副校長姚允聰。”在主持人的介紹之下,姚允聰?shù)巧现v臺,漫談觀光果園。
“京南梨樹映雪海,京東桃花報春來。京北蘋果染層林,京西核桃話豐年……”在姚允聰看來,北京地區(qū)建設觀光果園大有可為,談及觀光果業(yè)發(fā)展與興起的歷史,及其對于北京觀光果業(yè)發(fā)展做出的努力,他感慨萬千。
將整場活動推入高潮的是,以姚允聰為首的6位北京農學院專家,圍繞“匠人匠心”的主題,分別針對各自的研究領域發(fā)表了主題演講,講述自己與園藝結緣的故事、在園藝領域的難忘經(jīng)歷,并分享自己從業(yè)的感悟和心得。
“請問你們現(xiàn)在誰還砍樹?有的話,只有一位,電視上的‘光頭強’。”這樣的語言很難在課堂、學術報告上聽到,但卻是當天風景園林系教授盧圣的分享,從兒時“磨刀霍霍向山林”,到長大后立志為中國新園林而努力,為祖國的綠水青山、綠色家園作貢獻,盧圣講述了自己從砍柴少年到樹木、樹人的勵志故事。詼諧幽默的語言,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同樣來自風景園林系的講師鄭強,外表樸實無華,卻有一顆將城市變美的心,他曾完成百余項不同規(guī)模、類型的風景園林設計項目,并獲得過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在現(xiàn)場,他詳細講述了在做中國網(wǎng)球公開賽花卉裝飾與花壇設計過程中的挑戰(zhàn)與收獲,并告訴在場師生“只有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才能堅持下去”。
以農為媒的精美創(chuàng)作
以花為媒的侯芳梅,既是實踐者也是創(chuàng)新者,為大力推廣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不遺余力。在現(xiàn)場,她回憶了當年為彭麗媛及外國元首夫人表演插花藝術的經(jīng)歷,講述了作品背后的辛苦付出,以及中國傳統(tǒng)插花的精妙所在。
侯芳梅說,她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園丁,育花也育人,任重而道遠。
同樣,以酒為媒的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李德美也有著“驚人之舉”,2011年他所指導的寧夏賀蘭晴雪酒莊加貝蘭在號稱“葡萄酒奧林匹克”的英國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賽奪得最高大獎,在異國上演了一出“徒弟打敗了師傅”的大戲。
而說到與葡萄酒結緣,李德美對在場觀眾說道:“源于一次迷路誤入葡萄酒莊園。”從此,他的人生為之著迷。“都說30不學藝,更何況還要學一門外語。”憑著一股執(zhí)著的精神,原本從事食品科學研究的他來到法國,開始葡萄酒專業(yè)的學習。如今,他已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十大葡萄酒顧問之一。
李德美的親身勵志博得觀眾陣陣掌聲。而以菜為媒的園藝系副教授韓瑩琰,不僅帶來了接地氣的故事,還有味覺的享受。
在禮儀小姐的引導下,觀眾們一邊品嘗著苦菊、菊苣,一邊聽著韓瑩琰講在北京培育“不怕熱”生菜品種,將生菜從“稀特菜”變成了北京第一大綠葉菜的故事。
人們并不知曉,市場上再平常不過的生菜,直到北京舉辦亞運會的時候才正式引入中國。生菜是喜歡涼爽的植物,為了開發(fā)耐熱品種,“夏季免費蒸桑拿”“每打電話必在研究生菜”已經(jīng)成為韓瑩琰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韓瑩琰所在團隊開發(fā)的生菜不僅破解技術難題,還兼具美觀價值——紫葉菜可食可賞。這一切都讓她倍感欣慰。
“擇一事,終一生,園藝之魂,存于匠心……”聽著園藝專家們現(xiàn)場講述經(jīng)歷和故事,感受一份份專注執(zhí)著的情懷,在場觀眾仿佛受到一場心靈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