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種鵪鶉斗架兇
1、鵪鶉喜斗,首先必須是公鵪鶉才能斗。母鵪鶉叫“母瓜”不能斗。鵪鶉分為年齡稱呼,1年的叫“雛子”,2年的叫“白蕩”,3年的叫“早就”,4年的叫“菜瓜”,這些都是行業(yè)術語。
2、鵪鶉好斗還要看品相、鷹嘴、胡須顏色、羽毛花紋和顏色等。公鵪鶉嘴巴下面一撮毛叫“老虎戴金鈴”,頭上一撮毛叫“鳳凰”,翅膀帶一只白羽毛叫“單劍”,翅膀各帶一只白羽毛叫“雙劍”,這幾類都是稀奇的品種,現(xiàn)在市場價格很高。
3、雄性鵪鶉也分為3、6、9等,并不是所有鵪鶉都可以用來“斗”的。其中以黑嘴白胡須的最為珍貴,有“牛不換”的稱謂。其次,是黑嘴紅胡須。最后那些雜毛橫生的只是玩玩而已,至于希望它們?nèi)〉米詈蟮膭倮喼笔巧萃?/p>
二、斗鵪鶉介紹
1、源于唐玄宗時代,西涼進入獻鵪鶉,能隨金鼓的節(jié)奏爭斗,宮中多飼養(yǎng)鵪鶉取樂。原本是民間游戲后成為官宦富豪、紈绔子弟消閑取樂和賭博的活動。因秋末端冬初斗鵪鶉,即稱“冬興”。斗時,先貼標頭分籌碼,然后捉對相斗,每斗一次稱一圈,所以也稱為“鵪鶉圈”。已被錄入棗莊市第2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斗鵪鶉一定在早上舉行,早上鵪鶉肚子餓。“鳥是食亡”,鵪鶉為了爭奪谷子,斗性也就起來了。斗鵪鶉多在房間內(nèi),雙方將鵪鶉放入藤條編織的長方形的簸欄里,決斗便開始了。決斗過程中,如果其中1只鵪鶉突然飛了,或者不斗了,在簸欄中被對方追得亂跑,多是敗了。戰(zhàn)斗到最后,鵪鶉們的毛發(fā)受損,血跡斑斑,慘不忍睹。獲勝者的主人卻興高采烈,可以大著嗓門說話,挺著肚子在村里走路,趾高氣揚。所謂“咬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鵪鶉一旦被咬一次后,便終生都不敢和任何一只鵪鶉咬。被斗敗的鵪鶉,下場大多很悲慘,有的被摔死,有的做下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