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新村肖凌峰家一直珍藏著一張老照片和一個錦盒。照片是父親肖廣清生前留下來的一張麥新同志的黑白單人照,雖然已經(jīng)泛黃,上面的玻璃面也已經(jīng)殘碎,但是肖凌峰說,父親留下的錦盒更為珍貴,再三囑咐要好好保存它。
“雖然我父親已經(jīng)去世了,但是每每打開這個錦盒、看到里面半頂氈帽時,就會想起父親,想起父親和麥新那段感人的故事。”肖凌峰感慨地講述起那段感人的故事。
1947年的臘月大雪紛飛,雖然已到年關(guān),但萬發(fā)永這個鄉(xiāng)野小村一點年味兒也沒有。時年26歲的肖廣清身著單衣、嘴唇凍得發(fā)青,特別是兩個耳朵滿是凍瘡,他在西拉木倫河河窩子里臨時搭建的馬架子里來回踱步,像是焦急地等待著什么。
傍晚,一位身穿灰色制服,頭戴一頂灰色氈帽,身材魁梧的人走到了肖廣清面前。兩個人介紹之后,他才知道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就是延安派到五區(qū)工作的麥新同志。麥新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小伙子滿是凍瘡的耳朵時,毫不猶豫地摘下自己的氈帽一分為二,把里邊那層帶氈毛的部分給了肖廣清,自己卻戴上了薄薄的外層。在這一剎那,肖廣清熱淚盈眶、哽咽難語,說什么也不肯收下這半頂氈帽,麥新卻親手將半頂氈帽戴在了肖廣清頭上。
“這件事對我父親觸動很大,父親說在那段炮火連天的日子里,他隨身帶著這半頂氈帽和麥新同志一起參與了大生產(chǎn)運動、土地改革、婦女會等革命事業(yè),他們一起幫助老百姓拉過犁杖、推過石磨、掃過院子、壘過房墻……可以說堅定了父親革命的信心和決心。”肖凌峰回憶。
在麥新同志的感召下,肖廣清熱愛革命事業(yè)。經(jīng)過麥新同志的介紹,肖廣清的弟弟肖廣珠成了一名光榮的革命軍人。入伍那天,哥哥親自把那半頂氈帽戴在了肖廣珠的頭上,千叮嚀萬囑咐肖廣珠一定要“戴著”氈帽、帶著軍功回歸家鄉(xiāng)。
參軍后的肖廣珠參加過塔山阻擊戰(zhàn)、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100多個戰(zhàn)役,屢獲戰(zhàn)功。在50多年的戎馬生涯里,肖廣珠時常拿出那半頂氈帽,硝煙戰(zhàn)火中氈帽已經(jīng)增添了幾個槍洞。
肖廣珠病逝前千叮嚀萬囑咐要把半頂氈帽和骨灰送回故里,跟麥新同志安葬在一起,永遠跟著麥新走,永遠跟麥新在一起。當肖廣珠的兒女將半頂氈帽和骨灰?guī)Щ丶亦l(xiāng),送到年已古稀的肖廣清手中時,老人老淚縱橫,戴著氈帽和骨灰來到麥新墓前守了一天一夜,久久不肯離去。
“父親說他這一生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能夠親口告訴麥新同志村里發(fā)生的變化,告訴麥新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肖凌峰眼含淚光說。
一頂氈帽,拆成兩半,風雨同舟,生死與共,記錄著肖廣清與麥新之間的親密情感,也象征著共產(chǎn)黨人和人民群眾不可分離的魚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