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寺紅茶,一個富有禪意的紅茶品牌,產(chǎn)自陜西省安康城區(qū)西北39公里處著名的“安康八景”之首——“牛山疊嶂”。山勢巍峨,奇峰突兀,形狀酷似牛頭而得名牛山。在接近牛山頂峰處,有一座距今約1600年的古寺——朱雀寺。茶園就位于古寺的后方,朱雀寺紅茶便由此而生。
古樹移栽 傾資不含糊
生在禪門古剎旁,長于晨鐘暮鼓中的朱雀寺紅茶茶園早些年遠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滿山遍野的野茶、古樹茶零星淹沒在雜草叢中,許多還被一些厚厚的葛藤所覆蓋。
“我們將這些野茶、古樹茶的采樣送檢,驚喜地發(fā)現(xiàn),長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上的這些野茶、古樹茶富含微量元素硒,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茶黃素、茶紅素等微量元素含量均處于高水平。加之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茶資源。”安康市漢濱區(qū)朱雀寺紅茶坊總經(jīng)理郭卓見告訴記者。
但要將其開發(fā)出來并非易事。先要把它們集中移栽到一起,便于統(tǒng)一管護。常常是移栽者身背背簍,手拿鏟子,一株株尋找,一鏟鏟小心挖開,連同周圍的泥土一并移栽過去。有時,一人一天就只能移栽兩三株而已,“500多畝茶園建成,光移栽費就300多萬元。”郭卓見說。
古法制茶 慢工出細活
一排支架上,間隔地撂著一層層直徑一米左右的簸箕,上面晾著剛采摘的綠油油的秋茶葉。
“從采摘、凋謝、發(fā)酵到烘焙,朱雀寺紅茶都是純自然全手工完成,與現(xiàn)代機械制茶相比,明顯是累、慢,效率低。但這種古法制出的茶就是好,我是聞香而來。”中級茶藝師、安康市茶藝協(xié)會陳鳳鳴女士指著支架介紹說,那是自然萎凋工藝,之所以不用機器烘干,當然是為了最大限度保證茶葉成分不受損傷。
山里茂林落葉雖為茶園積累了較豐富的有機質,但要保證茶葉旺盛生長還不夠,每年春都會增施足夠的豆餅肥。陳鳳鳴說,朱雀寺紅茶種植傳承了原生態(tài)的方式,杜絕使用任何化學投入品,除草也全是人工。她伸出雙手,被草勒的痕跡隱約可見。
在工業(yè)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朱雀寺人獨辟一條返璞歸真之路,專注于產(chǎn)品本身。他們吸取福建、浙江等地制茶大師們先進的制茶技術優(yōu)點,繼承傳統(tǒng)的工藝流程,摸索出一套專屬于自己的制茶技術,得以打造出一款純手工制作的精品紅茶。
同質一價 誠信拓市場
如今古法工藝茶被賦予一種文化印記,全球范圍內(nèi)廣受追捧。紅茶起源于中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因性甘溫、生熱暖胃、可養(yǎng)陽氣,被視為冬季最佳的飲品。
“我們一心專做紅茶,朱雀寺紅茶不分等級,所有產(chǎn)品都以同一個標準打造,都是精品。品質無高下,但口感是有差異的,或濃或淡,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選擇。”郭卓見介紹說。
茶源一樣,制茶全過程一樣,茶品也就能保證一樣,對外售價自然也是一個價,這是朱雀寺紅茶最與眾不同之處。
朱雀寺紅茶起初是只送不賣。產(chǎn)自牛山深處的這種富硒茶鮮葉翠綠油潤、毛茶色鮮翠綠帶毫、茶湯香高味濃、湯色黃綠明亮、沖泡持久回甘,一下抓住了消費者的購買欲,很快受到熱捧。價格一路上揚,從2014年的800元一路攀升到5800元,還供不應求。
短短不過5年時間,朱雀寺紅茶便在第15屆中國(深圳)國際茶產(chǎn)業(yè)博覽會上獲得銀獎,不久又在2018第二屆中國(長春)國際春季茶業(yè)博覽會獲得特別金獎。產(chǎn)品通過了國內(nèi)及國際權威部門機構的質量認證,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茶產(chǎn)業(yè)領域,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