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要一起學習一個基金項目,主要是講南方稻田馬鈴薯覆膜栽培技術,馬鈴薯覆膜栽培技術比傳統(tǒng)露地栽培技術更能提溫保濕, 保持土壤結構疏松, 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化,改善了田間的小氣候,縮短了生育進程,使馬鈴薯早熟、高產、穩(wěn)產。
1 播種前期準備工作
1.1 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水源豐富、排灌方便、微酸性的砂質壤土為好,重粘土不利于薯塊生長且容易引起病害。 不宜選擇前作為茄科作物( 如茄子、辣椒、煙草等 ) 或塊根作物的地塊,而應選前作為禾類、豆類等作物地塊,提倡稻 - 稻 - 薯或稻 - 薯等水旱輪作方式。 深耕要在前作收獲后及早進行,精細整地,要求土碎、松、均,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起壟作畦包溝1.1~1.2m ,畦面寬 0.8~0.9m ,畦高0.2~0.3 m ,溝寬 0.4~0.5m。 做到高整畦,壟面溝底平直,溝溝相通,畦頭溝要深于其他溝,以利旱灌澇排。
1.2 施足肥料
適宜以腐熟有機肥為主, 畝施腐熟雞糞500~750kg或馬鈴薯專用生物有機肥 400~600kg , 復合肥75kg ,速效復合肥40~50kg ,硫酸鎂2.5kg ,硫酸鋅與農用硼砂各1kg及防治地下害蟲藥物, 結合整地施入大田或在畦中開溝條施入后覆土。
2 選用良種,種薯處理
2.1 選購良種
種好馬鈴薯,種薯是關鍵,選擇早熟、高產、抗病性強的脫毒原種是首選,種植品種可選擇費烏瑞它,初次種植或種植較晚地區(qū)選擇抗性較強的中薯5號,種植加工薯可選擇大西洋或希森5號。 最好要到信譽好的單位購買從北方調進的脫毒原種馬鈴薯種。 有的農戶怕提高成本購買了不合格種薯或購買一些商品薯當薯種用,種植后發(fā)現(xiàn)退化嚴重,病害嚴重,出現(xiàn)了大量爛種現(xiàn)象,而且產量低,品質差、賣不到好價格,導致造成大量經濟損失。
2.2 種薯處理
種薯購回后, 立即將種薯放在室內干燥、 陰涼通風處均勻排開, 嚴格挑除病、 爛、 雜、 劣種薯。沒有萌芽又準備播種的種薯, 要切塊后用赤霉素(920) 1mg/kg 溶液浸泡,覆上濕沙進行催芽,用藥劑處理打破休眠期。 每個種薯切塊最適宜重量為30~50g ,每個切塊須帶1~2個芽眼。 切塊應呈三角形或契狀。當切到病爛薯后,切刀要用 0.5% 的高錳酸鉀溶液或 75% 酒精溶液消毒后再用, 建議使用兩把切刀交替使用,減少病毒傳染的機會。 薯塊消毒的方法是用獸用鏈霉素、甲基托布津與石膏粉(畝用量獸用鏈霉素15g 、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100g與石膏粉10kg)適時拌種,種薯切塊應在播種前1d進行,消毒后要晾干播種。
3 播種
3.1 適時播種
馬鈴薯適應在冷涼的氣候下生長, 生長發(fā)育適宜溫度是 17℃~21℃ ,過早播種因氣溫高于 25℃ 易爛種薯,導致大田缺苗,過遲播因馬鈴薯生長后期受春季低溫陰雨天氣的影響造成病害流行, 播期可安排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 南方雙季稻區(qū)最為理想是安排在 11 月上中旬,可根據(jù)天氣變化選擇晴天適時播種。
3.2 合理密植
費烏瑞它株型直立緊湊,適宜密植,一般畝播種4 500~5 000 株,每畦種兩行,內行距0.25~0.30m ,穴距0.20~0.25 m 左右。 播種時,按薯塊部位或芽長分類播種,每穴一塊,品字形種植,如灑施肥,芽眼向下,如畦中開溝條施肥,芽眼側向里,薯塊不能直接與肥料接觸,種薯畝用種量約 130~150 kg 。
3.3 播種深度及蓋土
播種深度一般為5~10 cm ,干旱和土質疏松的地塊可以播種深些;潮濕和土壤粘重的地塊,應播種淺些。 蓋土要求土碎、松、均,有條件的可用草木灰或火糞土蓋種,然后蓋土,蓋土完畢后檢查田間有無露在外面的種薯,及時覆蓋。
3.4 覆膜
南方稻田種植因前作是水稻, 土壤一般比較濕潤,要求整地精細,土壤顆粒較小,在壟面濕潤時用厚 0.005~0.012 mm 、 寬 1.0 m 黑色微膜平鋪覆蓋,保證壟面上膜全部覆蓋,并將地膜用土壓嚴、壓實,再用人工培上 3~6 cm 碎土。 為了防止大風掀起微膜,可在畦面上鏟些土壤鎮(zhèn)壓微膜。 如果是旱地種植又遇干旱,覆膜前要澆水。 覆膜具有保溫、保濕、保肥、控光、控草等作用,還能讓馬鈴薯提前 5~7 d 上市。
4 田間管理
4.1 除草
播種后 7~10 d 內, 用乙草胺與克無蹤均勻田間噴施,幼苗出土后的雜草,可用克無蹤定向噴霧,注意不能噴到幼苗上,以免造成傷害。 后期田間若雜草較多,可用選擇性除草劑進行除草。
4.2 引苗與定苗
大部分苗借助碎土重力自動頂破微膜長出幼苗。 培土不足,當苗頂膜時,用小刀劃破膜引苗,注意不能損傷幼苗。 如種薯出苗數(shù)量較多時,選擇最壯的1~2 株苗保留,及時剪除多余弱小苗。
4.3 適時澆灌水
馬鈴薯是對水敏感作物, 根據(jù)田間土壤墑情及時控水,要掌握前期濕潤,中期多水,后期少水的原則。 播種后 4~7 d 灌水以濕潤土壤。 苗期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適量澆灌水,當土壤表面反白時,應灌半溝水并保持數(shù)小時,待土壤濕潤后及時排干。 現(xiàn)蕾至開花期馬鈴薯需水高峰期,應保持水分充足,收獲前 20 d 排干積水,嚴防積水造成爛薯。 南方冬季、春季雨水過多,要及時開溝排水。
5 病蟲防治
早熟馬鈴薯品種(如費烏瑞它),植株易感青枯病、環(huán)腐病、晚疫病,一旦發(fā)生,難以控制,因而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防治病、蟲、草害。 蟲害主要有蚜蟲、地老虎、蠐螬等;病害有青枯病、環(huán)腐病、黑脛病、晚疫病、莖腐病等。 具體防治方法如下。
( 1 )選用原種一代脫毒種薯,播種前嚴格淘汰病薯。
( 2 )切種薯時,做好切刀消毒與拌種消毒。
( 3 )種植后約 30 d ,防治早疫病、莖腐病、地老虎的發(fā)生:可用 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來進行防治,每畝用量 200~250g ,對水后進行葉面噴灑防治早疫病、莖腐病??捎?90% 晶體敵百蟲 800 倍液、 40% 辛硫磷乳油 800 倍液、 2.5% 溴氰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和5% 來福靈乳油 2 000 倍液噴施來防治地老虎幼蟲。
( 4 )種植后約 60 d ,防治青枯病、環(huán)腐病、黑脛病、晚(早)疫病及蚜蟲,可用甲基托布津 700 倍液 +吡蟲啉 + 綠滴神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
( 5 )種植后約 75 d ,防治青枯病、環(huán)腐病、黑脛病、晚(早)疫病、蚜蟲,可用多菌靈 1 000 倍液 + 吡蟲啉 + 綠滴神1000倍液噴霧。
以上為常規(guī)防治,如特殊情況另作處理,如下雨或空氣濕度超過 90% 持續(xù) 8 h 以上, 天氣晴朗后立即噴藥預防, 藥物可選用惡霜氟嗎1000倍液或72% 的克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 53% 金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 連噴 2~3 次, 交替用藥, 效果更好。
6 葉面調節(jié)
若生長后期長勢過旺, 可噴施1~2次多效唑控制生長。收獲前30d, 根據(jù)長勢實際情況,用“ 920 ” 1 g對水 75 kg 噴施 , 以延長后熟期。
7 適時收獲
當植株大部分轉黃并逐漸枯萎, 匍匐莖與薯塊脫離,塊莖表皮形成較厚的木栓層,塊莖停止增重,選擇晴天可采用機械或人工收獲。
關于馬鈴薯覆膜栽培技術最新行情的內容就講到這里,歡迎閱讀青瓜網(wǎng)其他農業(y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