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窯原本是一個只有65戶297人的小村莊,如今搖身變成兩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著1784戶6500多人的社區(qū),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梁氏窯社區(qū)發(fā)生的最大、最深刻的變化。”說到楊陵區(qū)大寨街道辦梁氏窯社區(qū),社區(qū)居委會主任王雙科難掩心中的喜悅,和記者分享了梁氏窯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躍居成為楊陵“首富村”的來龍去脈。
近日,記者來到楊陵區(qū)大寨街道辦梁氏窯社區(qū),郁郁蔥蔥的綠植迎風搖曳,道路兩旁的建材店鋪林立,人流如織。王雙科告訴記者,以前的梁氏窯村村容村貌臟亂差,村民日子過得很緊巴,溫飽問題一直是村里面臨的嚴峻問題。現(xiàn)如今,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搭乘著示范區(qū)發(fā)展的快車,梁氏窯村村民不僅從土瓦房搬進了“洋樓”,而且腰里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左右,成為楊陵名副其實的“首富村”。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只能穿粗布衣服,能吃得起一頓攪團都算條件好的了。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水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好;不僅能穿暖,還能穿好。”今年83歲的雷宏斌最有發(fā)言權。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和幾個老人邊曬太陽邊拉家常。雷宏斌對過去的日子記憶猶新,對村子的變化娓娓道來:“過去村里人住得零散,家家戶戶一個樣?,F(xiàn)在大伙都住進了樓房,腰包也都鼓了起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記者了解到,改革開放初期,梁氏窯村緊跟改革步伐,先后通過“農轉商”“發(fā)展集體經濟”等模式,農民收入節(jié)節(jié)攀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該村緊抓機遇,成立了梁氏窯股份經濟合作社,并明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名稱、性質和職能、股東的確認和其權利義務,股權的設置和配置及具體量化等內容,以每股11.26萬元的股金給村民入了股,297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拿到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證,村民又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