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罵”了什么已經(jīng)記不清啦,不過那一通“罵”卻把吉五德徹底“罵”清醒了。周統(tǒng)壽告訴記者,從那以后,吉五德像變了個人一樣,不僅戒了酒,在地里干農(nóng)活兒比誰都賣勁,比誰都干得好。村里又他安排了護林員的公益崗位,每個月能拿到固定工資2500元。吉五德笑著說:“書記該‘罵’,我服氣!”
安康村全村169戶65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7戶25人。在茫茫的柴達木盆地,像這樣不起眼的小村莊有許多,但是脫貧攻堅的路上,他們卻都有著共同的信念——不落一人,安康村就是這樣的典型之一。
“雖然貧困戶少,貧困程度不深,脫貧難度也不大,但是我們從來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駐村第一書記永忠說:“村兩委班子針對村里發(fā)展的實際和能夠挖掘的資源優(yōu)勢,認真謀劃,精準施策,把國家的好政策和村里的好想法融合了起來,讓貧困群眾都過上了好日子。”
這幾年,藜麥產(chǎn)業(yè)在柴達木盆地生根發(fā)芽。安康村沒有放過這個大好機遇,利用村集體原先閑置的120畝耕地,種植藜麥,并與一家藜麥加工企業(yè)簽訂了收購訂單,每年的收入都在20萬元左右。對貧困群眾而言,他們不僅可以在藜麥地里務工掙錢,年底還能享受獎勵分紅。
代存忠一家原來在村里日子過得還不錯,2015年,因為妻子的一場大病,花光了幾乎所有積蓄,便成了貧困戶。村里安排他到藜麥地里務工,農(nóng)忙40多天,能掙到4500多元,年底還有1500元分紅。代存忠說:“別小看這點錢,真的是救急救命錢呀。”
現(xiàn)在,他們一家不僅脫了貧,代存忠還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憑借著與藜麥打交道兩年光景積累的經(jīng)驗,2017年,他下定決心到海西州都蘭縣獨自承包了100畝地種植藜麥,收入相當不錯。周統(tǒng)壽說,現(xiàn)在村里人見了代存忠都直呼“代老板”。
村富民則富。安康村這種樸實的認識與想法,成就了村里不斷發(fā)展的集體產(chǎn)業(yè)。周統(tǒng)壽說:“發(fā)展壯大了集體產(chǎn)業(yè),我們脫貧的底氣才更足,村民們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惠。全村飲水、灌溉用水的費用、50歲以上老人醫(yī)保繳費、考上高中大學的學生所獲得的獎勵全部都由村集體承擔。”
除了集體產(chǎn)業(yè),安康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另一個“法寶”就是就業(yè)。森林巡護、樹苗澆水,這就是吉五德走上護林員崗位之后干的最多的兩項工作。像吉五德一樣的還有5個貧困戶,基本實現(xiàn)了每個貧困戶家中都有一名護林員。
張成福一家就是受益者。幾年前,他因車禍摔斷了腿,花去家里不少錢。村里安排他的妻子當了護林員,靠每月2500元工資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張成福的腿恢復好后,永忠又把他介紹到市公交公司工作,讓他成了一名公交司機,每個月都能掙到4000多元工資。
“現(xiàn)在家里的條件已經(jīng)很好了,我們兩口子每個月固定收入就有6000多。村里很多人都叫我們‘雙職工’,趕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張成福樂呵呵地說,“這是黨的政策好,以前農(nóng)村人最多就種種地,打打工,哪里還想過能就業(yè),還能拿工資!”
要是曬一曬安康村的脫貧效果,那就必須看看周統(tǒng)壽和村兩委班子仔仔細細算的一筆收入賬:2017年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1.1萬元,7戶貧困戶人均純收入1.3萬元,整整高出2000元。安康村真正過上了安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