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貴州省鎮(zhèn)寧縣馬場中心小學課間,學生正在玩手機。
“老師,能把手機借我玩會兒嗎?”“我的愿望是有一部能刷抖音的蘋果手機。”“我們開個熱點一起玩《王者榮耀》吧……”對連續(xù)3年在不同山區(qū)支教的志愿者董擎來說,這樣的對話,既熟悉,又刺耳。不知不覺中,手機正成為影響農村兒童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摸清農村兒童手機使用情況,揚州大學志愿者團隊奔赴貴州、安徽以及蘇北等地開展相關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長時間玩手機已成農村兒童日常生活的流行趨勢,“手機帶娃”在山區(qū),尤其是留守家庭,更是普遍現(xiàn)象。在12周歲至16周歲的留守兒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其中超過77.3%的孩子經常手機上網。此外,不少地區(qū)農村兒童的上網時間高于城市兒童,尤其留守兒童上網數(shù)據更是令人吃驚。
“部分地區(qū)有超過31%的留守兒童暑假期間每天耗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2小時,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調研指導教師劉斯文介紹說,刷視頻、打游戲和網聊3項,占據農村兒童90%以上的上網時間。
“14周歲至16周歲的少年,屬于長時間玩手機的集中人群”,調研志愿者韓寧介紹說,以“暑假期間每天上網次數(shù)超過3次或時間在2小時以上”為判斷依據,48.3%的留守兒童高度依賴手機。
為什么留守兒童會成為高度依賴手機的集中人群?據了解,留守兒童的手機一般都是在外務工的父母買給孩子的,為的是方便通話交流和遠程監(jiān)管,“手機帶娃”屬于留守家庭的無奈選擇。但對留守兒童本身而言,手機卻更類似他們的電子玩具。
“絕大部分的留守家庭,屬于隔代養(yǎng)育,老人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不懂使用智能手機,也沒辦法管好孫輩。但給一部手機,不吵不鬧,可以省很多事。”貴州省鎮(zhèn)寧縣八河村小學校長張余直言不諱。
“吃飯、走路、上廁所,甚至睡覺,手里也緊握著手機。”說起孩子對手機的癡迷,安徽省金寨縣周集村的返鄉(xiāng)村民羅大洪既心疼,又無奈。周集村超過70%的家庭,父母在外務工。羅大洪說,以前暑假,孩子們玩九宮格、躲貓貓等游戲,寨子里非常熱鬧?,F(xiàn)在很難看到他們嬉戲打鬧的身影,最常見的景象是孩子們一言不發(fā)盯著手機,連別人打招呼都沒心思理睬。不知不覺,手機正在侵蝕孩子們的童年。
“由于城鄉(xiāng)教育差距,農村兒童的教育基礎本來就薄弱。高度依賴手機則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更加復雜。”張余對此憂心忡忡。在他看來,留守兒童沉迷手機帶來的嚴重問題,不僅在于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還包括接觸不良信息等衍生問題。
“好奇心理、自律性差、缺乏監(jiān)管等因素綜合作用,使得留守兒童沉迷手機不能自拔。”揚州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的宗春燕認為,留守家庭相對缺乏家庭關愛氛圍,手機娛樂恰恰給留守兒童提供轉移、逃避眼前焦慮的選擇。但是過度沉迷在網絡世界、游戲世界尋找價值認同,可能導致他們與家長,甚至同齡人缺少正常、有效交流,養(yǎng)成孤僻、寡言性格。而且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極易導致視力下降、頸椎壓迫等健康問題。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如何避免“手機帶娃”成留守家庭新痛點?2017年8月,貴州省在偏遠鄉(xiāng)村陸續(xù)啟動脫貧攻堅夜校建設。隨后,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團隊協(xié)助夜校專門針對留守家庭開設“智能手機技術指導與健康使用”特色課程,迄今已累計向1000余戶家庭開展了健康上網普及教育活動。
“家庭與學校同頻共振,是破解留守兒童高度依賴手機問題的有效途徑。”張余的另一個身份是貴州省鎮(zhèn)寧縣八河村脫貧攻堅夜校教師,在他看來,學校對高度依賴手機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必須要從孩子擴大到家庭,只有留守家庭的實際監(jiān)護人懂得智能手機操作,了解移動互聯(lián)網常識,意識到“手機帶娃”問題的嚴重性,才能有效發(fā)揮監(jiān)管和教育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