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鎮(zhèn)干部到村里宣講十九大精神時,邢寶站聽得認真,感受很深。“要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句話講到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邢寶站說,他自己家的變化是這句話的最好印證。
邢寶站家原來在大山深處,一家7口擠在5間土坯房中,加起來面積也只有60多平方米,屋墻斑駁、門窗褪色。一個大土炕、兩個舊立柜、一臺舊電視、幾床破被子就是全部家當。
“家里的土地大部分是山坡地,年成好時一畝地收入幾百塊錢。我出外打工,一年下來也就能掙1萬多塊錢。除去日常開銷,這日子一直緊巴巴的。”說起過去,邢寶站言語中充滿苦澀。
年初,村里給村民們開會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根據(jù)搬遷方案,搬遷戶每人可建設25平方米住房。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每人只需自籌3000元,非貧困戶每人自籌1萬元。工作組給邢寶站算透了對比賬、算清了工期賬、算細了資金賬、算好了產業(yè)賬,讓邢寶站動了心。
“搬!”邢寶站回家和老父親一商量,老人當即拍板。按照方案,邢寶站一家要了3套75平方米的樓房,一共只交了2.7萬元。
與此同時,村里引進了一家農業(yè)公司,嫁接珍珠油杏。邢寶站就在這家公司上班,看樹、剪枝、打藥,月收入4000元,光打工收入一年下來就有近3萬元。另外,邢寶站還把自家17畝地里種上了油杏和金銀花,“我們和公司有協(xié)議,自己管理油杏我們得七成收益,如果交給公司,我們有三成收益。”邢寶站脫貧指日可待。
“易地扶貧搬遷是像邢家溝門村這樣的貧困村挪‘窮窩’拔‘窮根’的根本之策,既要著眼當前,更要緊盯長遠,為群眾選好致富路。”承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灤平縣委書記蔡福浩說,要讓村民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就必須百姓出川、項目進山,在產業(yè)發(fā)展上下功夫。
為此,灤平縣一方面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園區(qū),讓村民收獲租金、股金、薪金;一方面發(fā)展特色旅游,實現(xiàn)農區(qū)變景區(qū)、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農產品變商品。根據(jù)計劃,2018年8月所有搬遷群眾將全部入住安置小區(qū),共安置搬遷戶5208戶1871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6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