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小小的液晶顯示屏由海信集團特制,連接一根網線,就可以接收專門的科普頻道信號,村民們可以學習養(yǎng)生、保健、科學小常識、衛(wèi)生、法律、農技等各方面的知識。這得益于“山東省數(shù)字科普扶貧工程”。
“這次科普扶貧工程是以傳播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全面增強省級貧困村公共科普服務能力。我們縣積極向省里爭取了70臺終端顯示器,在84個省級扶貧村里選擇了70個村,在全省范圍內,我們縣是第二個完成安裝的。”東阿縣科協(xié)黨組書記牛傳濤介紹道。
扶貧先扶智。數(shù)字科普終端可充分利用現(xiàn)代傳媒手段,通過文字、聲音、影像等多種方式,把貼近群眾、通俗易懂的致富經驗、種養(yǎng)技術、健康生活、家庭實用妙招等科普實用知識,傳送到廣大貧困村群眾心中,讓群眾在自家門口就可以學習科學知識,實現(xiàn)了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于一體的功能。
“俺沒事的時候就愿意去村里科普活動室看會兒節(jié)目,不管是種地方面的知識,還是生活方面的知識,只要有用,俺就愿意看。”銅城街道辦事處大店子村村民劉正苓如是說??破盏?ldquo;種子”在越來越多的村民心中生根發(fā)芽。
如何讓省級貧困村盡早摘掉“窮帽”,讓村民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識,現(xiàn)代媒體手段必不可少,但是“人”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更為重要。牛傳濤說道:“科普終端只是我們向村民傳播知識的其中一種方式,前段時間我們依托市里開展的‘科普扶貧提素專家服務行動’,在全縣范圍內招募了20名農業(yè)專家,每人分包一個省級貧困村,對村民們進行科技扶持。”據(jù)了解,該縣20名提素專家均來自農口各科局和行業(yè)的精英,以技術、智力幫扶為主線,精準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我前幾天去前苫山村調研了一下,大體摸清了村里情況,了解了村里種植戶的需求,這樣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對村里的群眾進行科普培訓。”新眾農場經理常娜是該縣20名提素專家之一,已對村民進行了科普培訓。
“常經理的農場在咱們縣可有名了,有她幫扶我們村,我們村的人都可高興了!”前苫山村支部書記李恩峰得知縣里為他們村安排了專門的科普專家進行科技扶持,喜不自禁。
然而,知識的傳授不只局限于“說教”,“身臨其境”帶來的效果往往更加震撼。
東阿縣農業(yè)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趙吉嶺曾帶著陳集鄉(xiāng)李廟村的38名葡萄種植戶,進行了一次現(xiàn)場教學培訓。親眼看到、親手摸到、親口嘗到平度大澤山的玫瑰香、萊西市葡萄栽培研究所的東方藍寶石和萊西東風村的高產露地葡萄克倫生。趙吉嶺說:“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看得認真、聽得也認真,這種教學方式對于種植戶來說更易于接受。”
在專家們忙碌的時候,東阿縣科協(xié)工作人員創(chuàng)建了“東阿縣科普扶貧提素專家服務行動”微信工作群,專家們將自己的工作動態(tài)發(fā)到群里,為專家們之間的交流和探討提供了一個平臺。該縣還要求專家們與扶貧對象結對子后,將根據(jù)農時季節(jié)、生產發(fā)展鏈,進村入戶到地頭、到田間,持續(xù)不斷地開展技術服務和幫扶活動,使服務對象得到全過程服務;每月督促檢查一次專家服務情況,對專家服務進行跟蹤提醒和督促指導,并填好每名專家的工作臺賬,做好活動記錄,留存檔案,做到活動有記錄、有痕跡、有效果。
東阿縣委書記雷霞說道:“東阿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激發(fā)貧困人口內在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生產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增收致富,形成長效機制,實現(xiàn)貧困戶依靠自身努力擺脫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