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牛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優(yōu)質牛奶決定于優(yōu)質奶源,而優(yōu)質奶源則與奶牛的“口糧”息息相關。
記者采訪了解到,奶牛的“口糧”種類較多,包括豆餅、青貯秸稈、玉米、加工飼料等,但就營養(yǎng)價值而言,一種叫紫花苜蓿的草料最受奶牛歡迎。畜牧專家表示,紫花苜蓿是一種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的飼料牧草,其自身的優(yōu)質植物蛋白飼料可在奶牛體內轉化成牛奶蛋白,不僅原料奶質量高,而且節(jié)本增效,是轉變奶業(yè)生產方式的重要途徑。種植苜蓿還有利于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土壤肥力。
作為畜牧大市,濟南市奶牛存欄量達到12.63萬頭,但地產苜蓿種植舉步維艱,奶牛的“口糧田”出現逐年萎縮的困境。為讓奶牛吃飽、吃好,不少奶牛養(yǎng)殖場購買混合飼料或者從國外進口優(yōu)質苜蓿。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本地苜蓿無法滿足需求
市畜牧獸醫(yī)局科技處的李原告訴記者,作為奶牛的“定制口糧”,長時間以來苜蓿一直是奶牛“餐桌”上的“必備佳肴”。它有著產草量高、利用年限長、奶牛愛吃、營養(yǎng)價值豐富等優(yōu)勢,也是羊、豬以及兔的主要飼料。
據市畜牧獸醫(yī)局統(tǒng)計,截至目前,“本地苜蓿”年產量6760噸,其中青貯苜蓿6260噸,與前幾年相比,苜蓿產量呈現下降態(tài)勢。李原說:“一頭奶牛每天正常所消耗的苜蓿大概在3.5千克左右,一年就是1.28噸,現在濟南的奶牛存欄量是12.63萬頭,按照這個數據計算,本地所產的苜蓿明顯無法滿足濟南奶牛所需。”
商河一家大型乳企的牧場青貯主管陸文強告訴記者,他們牧場擁有2.3萬頭奶牛,每天消耗苜蓿80噸,其中青貯苜蓿1噸,一年所需苜蓿3萬噸。而當前這家牧場苜蓿年產量在3000噸左右,全部用于牧場奶牛的喂養(yǎng)還遠遠不夠。因此他們只能使用混合飼料,或者依賴進口。
另一家大型乳企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企業(yè)喂養(yǎng)奶牛的苜蓿全部依靠進口,但也不以苜蓿為單獨飼料,而是根據奶牛不同種類,按照相關配方用混合飼料喂養(yǎng)。
種植面積不斷“縮水”
一方面是奶牛需要大量食材,另一方面卻是本地苜蓿種植面積不斷“縮水”,兩者的落差呈現出我市苜蓿產業(yè)的尷尬局面。
以曾經的苜蓿種植大區(qū)歷城區(qū)為例,2012年時,該區(qū)尚有2000畝土地在種植苜蓿。到了2015年,歷城就已經不再種植苜蓿。經過走訪奶牛養(yǎng)殖戶,記者發(fā)現,因為奶牛養(yǎng)殖數量巨大,為保證乳品質量,許多養(yǎng)殖戶寧肯以較高的價格購買較為優(yōu)質的進口苜蓿,也不愿購買本地價格相對便宜的苜蓿,這使得原本就低迷的本地苜蓿行業(yè)更加受挫。
歷城區(qū)曾經最大的苜蓿種植戶吳女士向記者解釋了本地苜蓿的“競爭劣勢”:進口苜蓿的蛋白含量遠高于國產苜蓿,而她種植的苜蓿卻因地租貴、成本高、收割設備落后等問題,在與進口苜蓿的“較量中”顯得“先天不足”。
據了解,由于紫花苜蓿種子細小,幼芽細弱,頂土力差,要求地面平整,土塊細碎,無雜草,墑情好,對種植的土地有較高要求。即使有成片土地,也難以大規(guī)?;a。李原說,“目前,濟南種植的苜蓿大約有3960畝,其中,大部分苜蓿種植‘根據地’在商河的現代牧業(yè),沙河鎮(zhèn)政府給他們流轉了3000畝的土地用于種植苜蓿。”但陸文強說:“我們現在只有1300畝用于種植苜蓿,其余的土地不太適合種植,正在積極改良,只能等改良后再投入苜蓿生產。”
李原表示,產量低也是制約苜蓿生存發(fā)展的原因之一。以商河這家企業(yè)為例,2016年頭茬收割苜蓿畝產量在2噸左右,預估之后會達到每畝3噸。而在2015年時,美國苜蓿畝產量就高達3.4噸左右。
政策需向飼料作物傾斜
為讓牛奶品質更高、振興國產乳業(yè)市場,國家曾出臺一系列相關方案。然而,對于奶牛的口糧苜蓿這種飼料作物,卻鮮有相關補貼政策出臺。
市畜牧獸醫(yī)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為促使苜蓿種植業(yè)發(fā)展,我省在2014年時,曾爭取到飼料作物補貼,不過補貼要求達到連片3000畝后給予每畝補貼600元。但由于我市苜蓿種植現狀是分散種植,而且土地租金一直很高,連片土地用于種植飼料作物的情況幾乎不存在。“目前關于苜蓿的扶持政策只有‘糧改飼’,暫時沒有其他政策。”
關于“糧改飼”,李原這樣解釋:政策的扶助對象為有較大規(guī)模青貯飼草料收貯能力的草食家畜養(yǎng)殖場(企業(yè)、合作社)和專業(yè)收貯企業(yè)(合作社),而山東的苜蓿種植戶多為中小型種植戶,并不符合政策要求。“現在種植青貯玉米等其他飼料的多,這是由于對苜蓿的扶持力度不夠造成的。”李原說,“由于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的多,政府對于苜蓿暫時還沒有相關扶持政策。”另外,“傳統(tǒng)理念”根深蒂固,也是造成“糧改飼”進行艱難的原因之一。“大眾對于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是十分看重的,但對喂養(yǎng)牛、羊等牲畜的飼料作物卻頗有‘抵觸情緒’,‘糧改飼’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李原說,苜蓿前期投入多,短期收益不明顯,且前期種植對管理要求高,大多數種植戶只看短期利益,不愿種植。改變這種現狀,還需政策的進一步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