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農村電商不是什么新鮮事,不少地方都在嘗試,農戶也確實嘗到了甜頭。但大規(guī)模推廣農村電商也帶來了同質化競爭,家家都上網賣貨,貨跟貨都差不多,光同村競爭就有點受不了。
更有甚者,前不久筆者在某地調研時了解到,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很適合種茶葉,近年政府通過電商渠道加大銷售推廣,但不少農民為了降低成本,悄悄違規(guī)使用農藥化肥,個別農民甚至從外地購進劣質茶葉,冒充本地好茶上網。如此一來,當地的好茶葉遲遲打不出品牌來。
由此可見,農產品上網,未必黃金萬兩。電商扶貧過程中,只有農產品品質有保障,甚至打造出精品,網上價格才有保障,農戶收入也才有保障。
塑造線上的品牌關鍵在于線下的管理。扶貧基金會通過線下的技術和管理服務,特別是扶持成立專業(yè)合作社的做法,值得借鑒。
提升農產品品質,需要專業(yè)人員的技術指導,農民施什么肥、用什么藥,那都有講究。但光做好技術指導還不夠,管理不好,“一顆老鼠屎毀掉一鍋粥”。在線下成立專業(yè)合作社,讓農民專注于生產,第三方負責推廣和銷售,這種模式不僅讓各方發(fā)揮了專業(yè)優(yōu)勢,而且通過合作讓一家一戶的“小舢板”變成了“大航母”,更好對接了市場。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社內部規(guī)約和社員的相互監(jiān)督,規(guī)范了農產品的種植和管理流程,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和品牌。這種合作和管理模式有點類似于連鎖經營,共享了品牌,同時避免了部分黑心商販“搭便車”的問題,降低了政府監(jiān)管的成本,而好品質好品牌帶來的好收益,也會讓農民對品牌更加珍惜。
總之,發(fā)展農村電商,不要以為只要把貨扔在網上,再“吹一吹”,野雞就成了金鳳凰。只有踏踏實實做好線下管理,才能以好品質帶來好品牌和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