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今年北大對來自貧困家庭的新生格外關照,不僅讓他們走綠色通道,提供助學金,還有校長主動要求合影。
看完這個新聞,我擔憂的是,如果有新同學不想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人看出來是貧困生,似乎沒有其他選擇了。
首先,他辦手續(xù)要走“綠色通道”。其次,他可能被校長“相中”,當眾與校長合影。此外,校方還可能會大張旗鼓地給貧困生發(fā)放助學金,或者讓他們去某個部門領取免費的助學用品。我想問,貧困生“隱身”的權利在哪里?
當然,我無意批評北大,盡管他們對貧困生的關愛有些“高調”,但起碼也讓貧困生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我只是提個建議,既然北大真的想從精神上給予貧困生關愛,那首先就得從“扶貧”的方式上改進,將往常的“高調扶貧”轉變成“低調扶貧”。
我們不妨將心比心設想一番,很多貧困生的自尊心很強,但礙于“貧困”的帽子,對各種高調的“陳光標式”的扶貧只得接受,拿著人民幣(或其他物件)在記者面前擺出感恩的笑臉,但他們的內心其實是不快樂的——為何要讓全世界知道我“窮”,為何要讓我的同學知道電腦是學校送的,雨傘也是學校送的?
這跟北大所提倡的對貧困生實行“精神關懷”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梢?,在幫助貧困生時,“簡單直接”的事情容易做,真正設身處地予以“精神”上的幫助卻是很難的事。如何抑制“高調的施予”,轉為“低調的扶助”,是每一位施助者都應該考慮的問題。(作者李孝湖,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文章第11次入選“銳評”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