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一畝田研究院披露草莓行情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遼寧、河北、吉林、河南、山西、山東、陜西等七大產地草莓價格在4月底遭遇滑鐵盧,由4月中旬的4~8元跌至1~4元,部分地區(qū)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連當?shù)剞r戶的人工費都不夠。按我國草莓種植面積200萬畝計算,今年我國草莓種植戶可能虧損數(shù)十億元。
一畝田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平臺,草莓交易是近期該平臺上熱門蔬果品類之一,其價格指數(shù)變化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5月1日,一畝田集團遼寧地區(qū)工作人員趕赴遼陽市文圣區(qū)草莓產區(qū)調查滯銷情況。工作人員驚訝發(fā)現(xiàn),當?shù)夭葺N植戶高老板正在組織人手,將大棚內的草莓連根拔起。50多畝大棚草莓,每天出產1000多斤,眼看正是上市旺季,高老板卻徹底放棄了售賣的指望。
“實在是沒有辦法,很多草莓都爛在地里,我把草莓都拔了打算改種香瓜 ,”高老板認為,草莓銷量驟減就和上月底的負面新聞有關,“我家的草莓是有機的,施的是有機肥,但老百姓根本不買草莓了,降價也賣不出去。”高老板預計,50畝地的草莓將給他帶來20萬元的巨額虧損。
4月30日,北京市食安委抽取175個草莓樣本、均未檢出乙草胺;江蘇、湖南、陜西等地對當?shù)夭葺闄z結果均顯示無乙草胺殘留。但是,這些抽檢和后續(xù)媒體報道并沒有給草莓市場行情帶來起色。
一畝田研究院院長高海燕對此認為,提高市場信息透明度是降低“誤傷度”的前提。這次由負面報道引發(fā)草莓大面積滯銷事件,和不久前的萬寧西瓜危機事件類似,是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市場典型的“連坐效應”,即一個產品出問題,連帶整個品類的消費信心下降,一個產區(qū)的某類產品出問題,連帶整個產區(qū)的農產品的消費信心下降。
恐慌背后是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現(xiàn)狀的信任缺失。高海燕院長認為,這需要通過嚴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體系來解決,比如建立和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此外,有關部門還要通過加大農產品市場的信息透明度來完成對不同市場參與者的識別,規(guī)避一損俱損的市場效應。要想不讓老鼠屎壞掉一鍋粥,就是要有能力把老鼠屎與一鍋粥能分離開來。因此要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和交易者使用互聯(lián)網手段和平臺的能力,充分披露自己的信息,讓消費者能充分獲取產品、產地、企業(yè)的信息,降低單一惡性事件對良性企業(yè)的“誤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