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既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更承載著數千年來老百姓對于美好生活最樸素的追求與向往。今天,我們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比于古人的樸素愿望,無疑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涉及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各領域,但其中最為本質和重要的內容,卻穿越千年,恒久不變,那就是要不斷改善民生,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首先要不斷提高居民特別是廣大農民的收入水平。小康社會,既要國強,也要民富。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fā)展,我們取得了“國富”的階段性成果,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有能力去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向“民富”,讓居民收入“跑贏”GDP,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增長的蛋糕。老百姓“有錢花”,這既是拉動內需、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的潛力所在,更是提高全社會生活水準、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需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yè)。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居民增收的動力之源。當前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我國就業(yè)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浪潮中,數以億計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洗腳進城”,必須保障他們實現穩(wěn)定就業(yè),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能夠“扎下根”,而不是空有一個“城里人”的名頭,卻行走在城市的邊緣。解決就業(yè)問題根本要靠發(fā)展,要同步推進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和綠色化,把經濟發(fā)展蛋糕做大,把就業(yè)蛋糕做大,使人們無論在城在鄉(xiāng)、務工務農,都能夠有機會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同時,要做好職業(yè)技能培訓、創(chuàng)業(yè)扶持、就業(yè)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勞動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工作,協(xié)助勞動者實現充分就業(yè)。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還要注意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共同富裕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前提下,要更加關注那些還沒富起來甚至還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人們,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使中等收入群體持續(xù)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要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避免出現“一戶一千萬,八九窮光蛋,平均算一算,都有一百萬”的情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全面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qū),要持續(xù)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不讓農村這一頭、不讓任何一個民族掉隊。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最終還需要社會保障織牢“安全網”。只有解除了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老百姓不用擔心因病返貧、老無所依,他們掙了錢才敢痛痛快快地花,日子才會真正過得舒心,內需也才能真正啟動。要保住基本,在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基本養(yǎng)老、住房等諸多方面構建起完整的社會保障安全網;要兜住底線,對因病、因災等特殊原因陷入困境,基本保障兜不住的情況,要進行社會救助,絕不能讓無家可歸、因貧棄醫(yī)等現象頻發(fā);要促進公平,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對農村醫(yī)療、教育等原本較為薄弱的民生領域加大保障力度,把公正貫徹到社會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