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淙祥被稱為安徽“麥王”,從2009年起,他一直保持了安徽省小麥單產的最高紀錄,今年再一次刷新他自己三年前單產741.7公斤的紀錄,創(chuàng)造了760.9公斤的新紀錄,他只用了四個字來解釋高產的原理——科學種田。
良種加良法,豐產有保障
來到位于距離太和縣20公里的張槐村,徐淙祥的萬畝試驗基地核心示范區(qū)內,青青的麥苗已有一指多高,眼下正處于分蘗期,麥苗大都長到了3~5片葉,長勢很旺。
“品種不同苗會有差別,這片核心區(qū)域有百十個品種在進行試驗。”徐淙祥說。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品種和種植方法,像這樣的試驗徐淙祥已經堅持了20多年。而他近年在做的試驗,除了以增產為目的,還要提高地力,保護土壤和水資源,實現持續(xù)增收。
“已經實現了超產,為啥還能增產?就是因為采用了科學的種植方法以后,土壤逐步改良,地力逐年提高,再加上品種好,才能豐年增產,災年不減產。”徐淙祥說。
“通過秸稈還田,施有機肥,深松深旋深耙等方法,增加活土層的厚度,根深穩(wěn)固苗才能旺。種得好是豐產的基礎。”徐淙祥說,“這樣一來,種田成本是增加了,但產量大幅度提升,平均到每斤糧,成本比原來還下降了。更重要的是,土壤還得到了改良,后勁足啊!”
技術實、落到位,遇上災年也不畏
“優(yōu)質高產多打糧,快找勞模徐淙祥。節(jié)本增收又環(huán)保,農民應用都夸好”。在太和縣農村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
好技術還要落實到家家戶戶田里,才能見實效。作為張槐村的村委會主任,徐淙祥更念著如何把好技術推廣,讓更多人收益。為了便于農民理解、記憶,他把高產技術變成朗朗上口的農諺:“深耕細耙種足墑,苗全苗勻齊又壯??茖W管理穩(wěn)健長,畝超六百有保障。”……
在安徽省農委的支持下,徐淙祥的小麥優(yōu)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被編成小冊子,當地種糧大戶人手一份。徐淙祥還擔任起太和縣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技術協會會長,會員大都是各鄉(xiāng)鎮(zhèn)農技人員,每年春播秋種前,大家會坐在一起探討需要落實的關鍵技術。
“縣里的技術培訓很到位。”徐淙祥的兒子徐健回憶說,“今年秋種時,鄉(xiāng)鎮(zhèn)、村子里主要街道旁,都掛滿了橫幅,寫著秋種的關鍵技術,老百姓念幾遍就記住了。”
土地流轉做得好,規(guī)模經營能增效
“土地規(guī)模種植,才能使用大農機,便于推廣新技術,才能降低生產成本,節(jié)本增效。”在徐淙祥的帶領下,張槐村7000畝土地中,流轉了6000畝。這幾年村里像徐淙祥一樣的種糧大戶多起來,靠種糧致富的人也多起來。
徐淙祥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還組織成立了淙祥現代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流轉耕地4230畝,實現了生產規(guī)?;?、銷售訂單化、產品品牌化、技術標準化、管理科學化。小麥良種繁育與瑞泰種業(yè)集團簽訂產銷合同,每斤高出市場價15%,商品糧生產與三泰面粉廠簽訂訂單,優(yōu)質麥高出市場價3%~5%。
徐淙祥家的后院內,一排農機整齊地停在庫里。徐淙祥介紹,合作社成立了自己的農機隊,現有11臺農機,還成立了植保隊,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專業(yè)服務隊還能幫助其他農戶作業(yè)。
從最初徐淙祥承諾農戶“不實現增產我賠錢”鼓勵農戶流轉土地,到如今已擁有4000多畝生產規(guī)模。徐淙祥感慨地說:“農民真正看到了規(guī)模經營的好處,才能放心地把地交給你種。”
提起自己的一點希望,徐淙祥說,農業(yè)增產增效,還需要加快土地流轉,目前縣里土地流轉比例大約為50%,還有很大空間,希望能在土地流轉價格上進一步規(guī)范,保護種糧人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