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松鼠的種類較多,全世界大約有35屬212種,我國有11屬24種,其中巖松鼠和側(cè)紋巖松鼠是我國特有動物。常見的松鼠種類包括:紅腹松鼠、長吻松鼠、巖松鼠、金花鼠、蝦夷松鼠、草原犬鼠、日本小鼯鼠、歐洲紅松鼠、三彩松鼠等。
一、松鼠分幾種
松鼠的種類較多,全世界大約有35屬212種,我國有11屬24種,常見的松鼠種類包括:
1、紅腹松鼠,又稱赤腹松鼠,為嚙齒類動物,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主要分布在亞洲地區(qū),包括中國、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不丹、老撾、柬埔寨、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體細長,體長200mm左右,尾較長,若連尾端毛在內(nèi)幾等于體長,前足裸露,指墊4枚,掌墊2枚,后足踱部裸出,趾墊5枚,踱墊2枚,乳頭2對,位于腹部,吻較短。
2、長吻松鼠,又名“紅嘴老鼠”,外形似其它長尾松鼠,但頰無銹紅色斑,尾細長,尾毛短而蓬松,腹毛為灰白色,背毛呈灰褐色,體長20-25厘米之間,四肢略短,習性與一般松鼠無多大差別,一般生活在密林中,并非完全樹棲,常到倒木、地面及草堆覓食,晨、昏時分最活躍。
3、巖松鼠,別稱石老鼠、掃毛子,屬嚙齒目松鼠科,是中國特有物種,巖松鼠體型中等,尾長短于體長,但超過體長之半,體長約210mm,全身由頭至尾基及尾梢均為灰黑黃色,尾毛蓬松而較背毛稀疏,背毛基灰色,毛尖淺黃色,中間混有一定數(shù)量的全黑色針毛,營地棲生活,在巖石縫隙中穴屠筑巢,膽大,性機警,多棲息于丘陵、山地多巖石或裸巖等地針闊混交林、油松林、果樹林、闊葉林、灌木林等較開闊而不很郁閉的生境。
4、金花鼠,別稱花黎棒、五道眉花鼠、花栗鼠、斑紋松鼠。尾巴長度接近于體長,背部五條花紋,行動迅速且容易越獄,棲息于闊葉林、平原丘陵、針葉林及多灌木叢的地區(qū)、山區(qū)農(nóng)田等地。常在樹根下、倒木或是石洞中居住,白天外出活動。雜食性,以各類生堅果、豆類、漿果、鳥卵、農(nóng)作物、昆蟲等為食。有春天發(fā)情秋天貯藏食物和冬眠的習性。
5、蝦夷松鼠,體型比日本松鼠稍大,是分布于日本本州以南的日本松鼠的亞種,夏季時,全身為淡淡的紅褐色,耳朵沒有長毛,冬季時,背面為灰色、腹部是白色,耳朵有長毛,冬天不須冬眠,照?;顒?,飼養(yǎng)方式與金花鼠相同,由于體型較大,需要大而堅固的籠子,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
6、草原犬鼠,也常稱作土撥鼠,是一類小型穴棲性嚙齒目動物,體毛呈黃色,耳朵較深色,尾端為黑色或白色,腹部較淺色,夏天毛少,冬天會在下面長出厚厚的絨毛,每個腳上有5只腳趾,長有黑色、彎曲、厚實的利爪,鼻子與耳朵都很小,胡須黑色,可達3厘米,尾巴占全身20%的長度,如果算上短尾巴,身長平均約為30-40厘米。
7、日本小鼯鼠,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多棲息于高山密林中,特有的大眼睛適合其夜間活動,是最適合夜貓子飼食的寵物,以水果及松鼠的人工飼料為主食,偶爾喂食一些動物性食物,腹部為白色,背面為灰褐色,四肢之間有皮膜相連,張開后可在空中滑行,夏季毛呈棕灰色或紫黑色而雜有少數(shù)棕色毛,冬季淡黃色。
8、歐洲紅松鼠,頭體長20-22厘米,尾長18厘米,體重為280-350克,身上的皮毛隨季節(jié)及分布地點不同會呈現(xiàn)不同顏色,胸腹部的皮毛為白色或奶油色,頭上及背上的顏色從棕色、淡紅色、紅色到黑色,臼齒(包括前臼齒)在頜的兩側(cè)各為5/4﹐上臼齒5枚,前后肢間無皮翼,雄性與雌性體重大致相同,每年春、秋季換毛,喜棲于寒溫帶或亞寒帶的針葉林或闊葉混交林中,多在山坡﹑河谷兩岸林中覓食。
9、三彩松鼠,前肢與腹側(cè)為黃褐色,腹部為白色,背部與尾巴為深紅褐色,由兩頰到側(cè)面有條狀白帶,在毛色普遍樸實單調(diào)的松鼠中,是較華麗的一種,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食物多由地面取得,棲息于熱帶雨林的。
二、松鼠的起源
1、已知最早的松鼠類物種的化石來自始新世的地層,是距今6500萬年至3500萬年前的久遠時代,那時的恐龍才滅絕不久,青藏高原尚未成為陸地,哺乳動物尚未在陸地上取得控制權(quán),南美洲還是一個巨大的島嶼,歐洲和北美洲仍然有陸地相連,而最原始的松鼠生活在北美洲,形態(tài)與今天的鼯鼠接近。
2、北美洲晚始新世的地層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松鼠類物種的化石,不同于任何一類松鼠,松鼠科起源于始新世的北美洲,在之后的漫長歲月中輻射到了大洋洲以外的各大洲,并演化出了形態(tài)各異、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的物種,目前現(xiàn)存的嚙齒目松鼠亞目物種,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的睡鼠科和分布于北美洲的山河貍科與松鼠科有較近的親緣關(guān)系,松鼠科是分布最廣、種類最繁多的一個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