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綠泥,就像喝普洱的人,大多聽聞“冰島”、“老班章”,壺友對“本山綠泥”應該不會陌生。
綠泥是以礦料外觀的顏色命名;“本山”是指丁蜀鎮(zhèn)的黃龍山,本山料也是同理。一般產于石英巖板(俗稱龍骨、黃石巖層等)下部。
這其中產中的綠泥,顆粒含量比較大,收縮及變形率較小,對燒成溫度要求比較高,胎質相對疏松。
還有少部分產自紫泥層泥層中間或紫泥與其他泥層之間的一層夾脂, 以夾脂形式產出的綠泥,泥質一般較嫩,收縮變形率相對較大。
我們所用本綠產自紫泥夾脂,在斷口處清晰可見紫泥成份,燒制后也清晰可見紫紅色的紫泥顆粒。細心的壺友會發(fā)現,本山綠的紫砂制品價格不低,原因在哪?
一是礦料非常稀少,礦層只有十幾公分,“物以稀為貴”。
二是成品低,自古以來綠泥作裝飾居多,很少見大件的綠泥作品。
成品率低,60%燒成概率。
綠泥或者綠泥含量比較多的段泥,氧化鋁含量較高,初級燒成階段,在排除水分的過程中,升溫曲線較慢,在此過程中,坯體的收縮最大,升溫慢,緩慢排水,否則容易出現開裂。
綠泥和段泥的區(qū)別:
綠泥手感溫潤,像嬰兒的肌膚,視覺效果也是;而段泥相對干枯。
綠泥表現無砂感,細看,砂是凝結進去,類似果凍;而段泥粒子觀感強,砂感強。
本綠顏色比較淺,燒成后基本是黃色調為主,也有極少呈橙黃色調
燒成表現細節(jié)圖(屏幕顯示問題略有色差,顆粒表現無偏差)
泡養(yǎng)對比(左為泡養(yǎng)后,右為出窯后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