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的是冬棗,賣的是風景——
產業(yè)鏈條化,“冬棗之旅”串珠成鏈
現在,沾化棗農種的是冬棗,賣的是風景。
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下洼鎮(zhèn)冬棗生態(tài)旅游園內,棗樹蒼翠如蓋,顆顆冬棗斗紅賽翠,如織的游客被這里的鄉(xiāng)村美景所吸引,流連忘返……
10月份是沾化冬棗成熟采摘時節(jié),113個冬棗采摘基地擠滿了來自北京、天津、溫州等地的游客,自駕游、組團游的汽車長龍成為棗園邊的一道風景。
86.9萬人次的游客催熱了冬棗市場,拓寬了冬棗銷售渠道;同時,運輸、包裝、餐飲、勞動力市場等行業(yè)隨同躍升,使農民收入躥高,旅游業(yè)總收入達到3.23億元。
冬棗用旅游“串珠成鏈”后,受益最大的是棗農。冬棗采摘游期間,零售價成倍增長。“別人起早摸黑推著、挑著冬棗去趕市場,現在是客人當起‘義務采摘工’,自己上門來搶‘現場’。”村民王春民每送走一批游客,眼睛都笑成一條縫:“采摘冬棗比市價每公斤要高出10元以上,游客仍爭相購買。”
“將冬棗產業(yè)用旅游‘串’起來,以旅游拉動農業(yè),以農業(yè)帶動商貿,以商貿促進工業(yè),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fā)展。”沾化縣副縣長郭豐青說。
鏈條舞起來,全靠龍頭帶。發(fā)展深加工使冬棗由低端市場走向高端市場。沾化成功研發(fā)出冬棗汁、棗酒、冬棗醋飲、棗芽茶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提高了冬棗的附加值。目前,全縣各類棗制品加工企業(yè)達30多家,銷售收入達50億元。
“如今,冬棗的市場競爭,已不單是產品質量競爭,更是品牌、文化的競爭,品牌、文化是沾化冬棗產業(yè)發(fā)展的鳳之翼。”縣長丁鋒說。